摘要:目前,人們已經普遍開始注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各項方針政策也實施得切實有效,城市人口也關注起環保,衛生等事業,但是在廣大的貧困地區,環境問題還在繼續惡化著,這中間有很多的原因,文章就貧困地區的環保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貧困地區;人口資源環境
一、貧困地區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
依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貧困地區人口現狀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一)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高
全國貧困地區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出生率為12.33‰,死亡率為7.24‰,自然增長率為5.09‰。這一人口增長速度,較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出生率高達22.46‰,自然增長率高達14.74‰,有了顯著的降低,但依然偏高。
(二)人口文化素質較低
全國貧困地區普查時擁有各種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243.05萬人,占6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為91.74%。與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相比較,人口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每十萬人口中,大專及以上文化者增加了1016人,高中和中專文化者增加了2436人,初中文化者增加了13300人,只有小學文化者減少了1024人。但貧困地區人口文化素質的相對水平依然較低。在每十萬人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中,貧困地區的大專及以上、高中和中專、初中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小學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貧困地區文盲人口達91.85萬人,占1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為8.30%。
(三)人口城鎮化水平偏低
2000年,貧困地區城鎮人口為226.5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64%。這一比重較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提高了8個百分點,但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4.11個百分點。從城鎮人口結構看,貧困地區的市人口為48.1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3.32%;鎮人口為178.4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2.32%。不計4個市、區,27個貧困縣的城鎮化水平為11.15%,并且還有桂東(9.53%)、平江(8.27%)、汝城(7.66%)等3個縣的城鎮化水平在10%以下。
二、貧困地區人口眾多對環境的影響
人口的數量,即一地區的人口密度,與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從中世紀以來,中、西歐植被的變化情況就是個很好的例證。昔日,居住于平原與河谷的農民砍伐森林,把比較平坦的地方開辟為肥沃的農田,形成人口密集的農業區。但是,在農業地區的邊緣和農業區之間則是丘陵與低山,那里生長有茂密的森林,由于不適于耕作而被保留下來。
三、消除貧困地區人口壓力的對策
人口問題在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活動中,確實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層面是多重的,影響力是深遠的,處理得好與不好對脫貧致富的實際進程關系極大。人口問題一定程度的緩解,可以減輕諸多其他致貧因素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阻力。而貧困地區的人口發展要走上良性運行的軌道,還必須從社會大系統的大處著眼,從實際出發。
(一)扶貧與人口控制并重,切實抓好計劃生育工作
扶貧與人口控制并重,這是由“兩種生產”的相互關系和貧困地區的現狀所決定的。貧困地區經濟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在對待“兩種生產”關系上,只重視物質資料生產,而忽視人口生產,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把扶貧和計劃生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必須建立以下機制:
第一,利益導向機制。貧困地區多生多育行為的產生,主要是在一種近期的、局部的利益驅動下進行的。
第二,社會協調機制。正如扶貧工作一樣,計劃生育工作也需要社會各方面同心協力才能做好。要改變貧困地區計劃生育工作由計生部門單軍奮戰的局面,社會各個方面,包括農委、民委、政法、勞動、教育、財政等部門都要一齊上馬。
(二)把發展教育放在經濟開發的首位,切實提高勞動力的文化素質
貧困地區是“窮”,但實際情況是既窮又富。所謂窮,窮在商品經濟不發達;所謂富,即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能源、森林資源。關鍵在于人才缺乏,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以致出現了“資源山中睡,人在家中窮”、“端著金碗討飯吃”的怪現象。
(三)產業間流動和地域間流動相結合,有計劃地轉移農村勞動力
貧困地區的農業勞動力剩余狀況與其他地區別無二致,同樣存在著轉移的緊迫性。因此,把產業間流動同地域間流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重點放在包括小城鎮在內的農村經濟社會系統的內部消化,這應是貧困地區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基本思想。其途徑有二:
1、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這對于貧困地區農業勞動力轉移有重要作用。湖南貧困縣基本上分布于丘陵山區,山地面積大,但荒山坡甚多,森林覆蓋率下降,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低,林業勞動力比重也低,草食畜牧業也未得到應有的發展。
2、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農村勞動力在產業間的流動,實際上會有相當部分向小城鎮發生地域性流動。貧困地區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小城鎮,主要從事工業、交通運輸、商業服務等活動,在擺動式流動的基礎上,會越來越多地提出落戶的要求。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