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我國礦區廢棄地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生態恢復現狀,提出了相應的生態恢復措施,包括土壤改良、土壤重金屬治理、植被恢復、構建綜合生態農業等。
關鍵詞: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
中圖分類號:X1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3(a)-0000-00
1 前言
礦區廢棄地是指在礦產開采過程中被開采活動所破壞、不通過處理而無法使用的土地。主要包括:露天礦的外排土場、煤礦的矸石山、尾礦庫、井工礦形成的采空區和塌陷區,以及礦區輔助建筑占用后廢棄的土地。
廢棄地的產生帶來諸多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占用和破壞大量土地資源,尤其是寶貴的耕地資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尾礦庫重金屬污染水體和土壤;矸石山自燃污染大氣環境。
2 我國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現狀
1988年出臺的《土地復墾規定》,使我國礦區廢棄地的生態恢復工作開始步入法制軌道,使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的速度和質量都有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型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率幾乎為零。對我國389座鄉鎮礦區調查表明,鄉鎮小型礦區對土地破壞十分嚴重,且基本未對廢棄地進行生態恢復,恢復率幾乎為零 [1]。(2)片面強調植被覆蓋率。目前我國生態恢復工作只強調植被的覆蓋率,把覆蓋率作為評價生態恢復工作的唯一指標,而忽視動植物和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以及生態恢復后的環境效應、水土保持情況和經濟的可持續性。(3)忽視生態系統對多樣性的要求。目前我國人工建設的礦區生態系統往往物種單一、年齡結構大體相同、空間排列整齊有序,而天然的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包括物種組成、空間結構、年齡結構以及資源利用上的多樣性等,這樣才能為多種動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各種各樣的生存條件[2]。(4)大量使用外來物種。礦區生態恢復過程中,為追求高的植被覆蓋率往往大量引進生命力強的外來物種,造成外來物種入侵,排擠當地土著植物物種。
3 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措施
3.1 廢棄地土壤改良
廢棄地土壤由于采礦活動對地表的破壞,以及排土場、矸石山和尾礦庫堆積造成的污染,使得廢棄地土壤缺乏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給生態恢復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土壤改良是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的前提。目前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有:
(1)客土覆蓋。選擇合適的取土場,在不破壞取土場土地的情況下,取適量土壤覆蓋在需要恢復的廢棄地上。該方法簡單有效,但費用高,適用經濟條件較好的礦區。(2)土壤增肥改良。大部分礦區廢棄地土壤缺乏氮、磷等營養物質,需要向土壤中添加營養物質,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土壤適合植物生長,加快生態恢復進程。土壤增肥改良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添加肥料,一種是生物固氮。
添加肥料可以施加化肥,也可以施加有機肥,由于有機肥比化肥對植物能起到更好更持久的助長作用,因此添加有機肥能更好的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生物固氮是利用對極端生境條件有耐性的固氮植物、固氮微生物、菌根真菌來改善礦區廢棄地的土壤理化性質[1]。在毒性較低的廢棄地,利用生物固氮可以很好的替代化肥和有機肥,具有較好的技術性和經濟性。
3.2土壤重金屬的污染治理
尾礦庫和矸石山含有大量重金屬,通過淋溶等途徑造成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重金屬土壤污染的治理技術包括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3]。其中,生物法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使其無害化,從而使被污染的土壤能夠部分或完全恢復到原始狀態[4]。相比其他土壤污染治理技術,生物法修復的效率高、成本低,而且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3.3 植被恢復
選擇合適的植物物種是生態恢復的關鍵因素。一般根據植被恢復的目標和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來確定植物物種,選定的植物應以鄉土物種為主,同時要求所選物種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一般具有固氮能力、根系發達、耐貧瘠、播種栽植較容易等特征的植物,比較適合作為植被恢復的先鋒品種。
選擇優良的植物品種只是植被恢復工作的一部分,植被恢復的目的是維持植被的覆蓋度,建立能夠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根據生態學原理,植物搭配要保持植物品種的多樣性,合理配置喬、灌、草、藤,建立起來的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比單物種或少物種的效果好[5]。因此,在植被恢復過程中,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合理配置草、灌和喬木種植比例,同時對植被空間進行優化配置,使人工恢復的植被最終形成一個接近自然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3.4 綜合生態農業
在礦區廢棄地發展復合生態農業,打破傳統農業的單一種植模式,還可針對不同的廢棄地特點,選擇不同的生態農業模式。如在非積水穩定沉陷區,可以建設大棚或地膜覆蓋栽培蔬菜等設施農業模式;在積水沉陷區,可以利用積水的優勢,建設“農-漁-禽”農業模式;在復墾后土壤肥力較差、土地生產能力不強的廢棄地,建設“林果-畜禽”農業模式。
對山西省王莊煤礦生態恢復模式的研究表明[6],綜合生態農業用于礦區廢棄地恢復有著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4 結論與建議
為有效的對礦區廢棄地進行生態恢復,必須分析廢棄地的立地條件,了解植被成長的限制性因素,選擇合適的土壤改良措施。在選擇先鋒植物時應優先考慮當地物種,盡量滿足生態系統對物種組成、空間結構、年齡結構上的多樣性以及資源利用上的多樣性的要求。完善生態評價系統,以完整性、連續性和恢復生態系統功能并使系統達到能自我維持狀態為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的目標,而不是單純的追求植被覆蓋率。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