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方面闡述了《電工基礎》課程的建設與實施。通過課程建設,使教師學到了新穎的授課技巧和獨特的課改方案,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在教學和教改中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課程建設中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全面提高。
關鍵詞:課程建設 電工基礎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a)-0234-01
1 課程定位要準確
每門課程不再是孤立的,都是完整課程體系中的一部分,彼此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明確所授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位置和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所起的支撐作用以及前后續課程的關系。我校電氣專業課程體系(部分)如圖1,2所示。
可見,該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這樣就得到了該課程的準確定位:一該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其基本內容是高職高專電類專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必須具備的電工技術基本理論和基礎技能,并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該課程教學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2 教學內容選取要適用
教學內容選取要有針對性和適用性,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培養目標和專業相關技術領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加強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例如《電工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是以職業崗位標準為基礎,結合電工考級,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職業崗位真實工作任務為導向來進行選取的,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具有電工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基本電路的能力,為電工考級和后續學習做好準備。同時要根據教學實際不斷調整和更新課程內容,將學科最新發展成果作為教學的新內容,注意新技術的發展和方法的引入,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的結合、學習與就業的結合、教學情境與崗位的結合。在夯實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雙線并重,實現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和系統的動手能力培養,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3 教學手段要適宜
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并結合實際教學條件來靈活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效果?!峨姽せA》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分組討論、啟發引導、多媒體課件、實驗演示等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手段。形成學中做、做中學,邊學習、邊實踐的教、學、做合一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4 教學評價要客觀
《電工基礎》課程中采用理論考試和實踐操作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和學習效果評價相結合、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學習進行綜合客觀地評定。具體如下:(1)實驗考核采用實際操作和問答的兩種方式進行,其內容為電工基礎課的基本實驗,成績評定結果占總成績的30%;(2)基礎理論知識占50%。內容為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定律等。(3)過程考核和學習效果評價包括:出勤、作業、課堂表現、練習等占20%。(4)創新試驗和設計實驗內容自定或由教師給定,為鼓勵分,成績比例含在過程考核和學習效果評價中。
5 教學資源要充足
《電工基礎》課程根據適用專業不同選用先進、適用、工學結合特色鮮明的規劃教材,同時與相關企業共同開發了工學結合特色鮮明的實踐教材,共建了實驗實訓教學基地,還配備了網上學習資源,為課程教學實施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充足資源。
6 師資隊伍建設要注重“雙師”素質
要求具備雙師素質并專兼結合,既要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又要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還要有較高的教學能力?!峨姽せA》課程采用校內專職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授課,形成優勢互補。
7 課程建設中的體會
通過課程建設,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升教師施教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在對《電工基礎》實施課程建設時,在原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和實踐高職“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有實訓設備資源,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及評價方式進行了改革,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加深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
通過課程建設,使教師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學到了新穎的授課技巧和獨特的課改方案,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也感覺到了自己在教學和教改中的差距和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同時通過課程建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沈國良.論高職《電工基礎》精品課程建設[J].教育與職業,2007(21).
[2]陳勇,朱紅永,孫莎莎.《電工基礎》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