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層次教學,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使教學有針對性,學生學習有主動性和目的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本文對高職學院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分層教學的必要性,并根據作者個人多年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經驗體會,從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作業與評價等方面入手,探討其分層次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課程改革 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193-02
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使用計算機的能力,以滿足社會和專業本身對高職學院學生在計算機知識、技能與應用能力方面的要求。目前計算機已逐步在高中階段得到普及,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計算機又為部分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計算機學習環境,使相當多的學生在入學前就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應用能力,高職院校新生中一部分來自城市的學生對計算機操作很熟練,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卻很少接觸到計算機,這使得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學生水平的參差不齊造成在教學過程中,基礎差的學生感到跟不上,不能消化,易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對學習失去信心;而基礎好的學生,則覺得不過癮,吃不飽,上課興趣不高,容易開小差;形成兩種學生都學不好、學不透的教學局面,進而造成教學質量不高。因此,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這需要在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分層次教學法。分層次教學,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使教學有針對性,學生學習有主動性和目的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下面根據作者個人多年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經驗體會,探討其分層次教學改革的措施。
1 分層次教學法原理與意義
1.1 分層次教學法原理
所謂“分層次教學法”,就是指承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進行分層,在進行備課,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作業布置等教學環節中,針對各種層次的學生,采取相異的措施,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實行不同步的教學進度,并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分層次教學法的實施,更好地達到全面發展學生的目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學有所得,在最適合自己的課堂學習環境中得到健康成長,以達到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
1.2 分層次教學法的意義
隨著社會競爭的進一步激烈,如果學校不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學生個性之間的差異并從中加以培養與發揮的話,那么很多學生就會逐步在激烈的、同質化的競爭中被淘汰掉。因此,在高職教學當中,提倡層次化教學尤為重要。分層次教學法的意義,不是使學生最終都發展到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是尊重學生主體個性,促進每個學生個性潛能的全面發展。這樣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分層次教學的基礎上,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發揮其個性潛能。
2 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次教學實施方法
2.1 教學對象分層
高職的學生有來自農村也有來自城市,有家庭條件較好自己擁有計算機的也有家庭條件差很少接觸計算機的,有操作熟練也有操作不熟悉的。如果不正視學生的差異,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則是按照教學大綱照章教學,不管差異,照顧低層次學生,這樣就會讓程度好的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些學生就會上課睡覺或者玩手機,出現一些不好的課堂現象。
如果將學生按計算機的認知程度進行分班授課,這涉及到專業不同、排課困難等多方面的問題,在具體操作起來有難度,所以只能在班內教學上想辦法。面對學生的差異,作為任課教師要想搞好計算機教學,就必須運用“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在講授計算機基礎課程之前,應該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一個摸底,了解學生的基礎,學生的學習態度等狀況。例如,可以在學生進校后,進行一次基本的計算機基礎水平測試,根據學生操作水平的不同,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C層次為對計算機完全不熟悉,需要將本門課程作為最基礎的入門課程的同學;B層次為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水平,但是仍需要系統學習的同學;A層次為對計算機基礎掌握得比較好的同學。一般來說,經過分層各層次的學生呈現正態分布的狀態,也就是B層次的人數較多,A、C層次的人數較少。在進行最基本的分層后,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課程的準備工作與教學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分層應該是動態的,經過一定的階段學習之后,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重新確定分層,從而對學生起到有效地激勵作用,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我們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興趣,再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2 教學內容分層
分層教學是解決學生差異,完成教學目標的有效措施,課堂教學是分層次教學法最重要環節的實現所在,是分層次目標得以實施的重要保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內容必須層次化,從而兼顧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過程中,可以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調動A與C層學生的積極性,做到C層學生能夠基本聽懂;A層學生不等待;教學內容由簡單過度到繁難。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具有操作性強的情況,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混合分組,能夠更加合理的融合不同層次之間的差異,讓學生互助互進。如講授windows,office基本操作時,教師可以先把內容講授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分組訓練,每組都將C到A三層次的學生組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自我訓練的同時,就可以讓學生自覺去彌補自己不足之處。基礎較差的同學可以在訓練的過程中得到基礎較好同學的幫助;同時,基礎較好的同學也可以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做鞏固、加深的訓練,起到分層次的實際效果。但問題是如何具體實施,我們通常采用的方法如下。
(1)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分課堂上課和機房實訓,課堂上課的教學要求主要考慮B、C兩層次學生的水平,按照高職學院對學生計算機基礎的基本要求,設立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每一次課(二節)抽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再為A層次學生講解或探討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2)機房實訓課一般不要求各層次學生操作內容和難度一致。對于C層次的學生,只要求其完成最基本的操作即可,而對層次較高的那部分學生則安排較難的實驗內容。比如,Excel中的函數與公式的應用,C層次的學生只要求掌握一些如求和、求平均值等簡單函數的應用,而層次高的學生則要求掌握IF、RANK以及函數的嵌套等較難的題目。
(3)此外,還可利用課余時間舉辦第二課堂提高班來滿足一部分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進一步要求。提高班的教學內容如網頁制作、Photoshop、VF和C語言等課程,這樣各層次的學生均兼顧到,使各層次學生均學有所成、學有所得、共同進步。
2.3 作業與評價分層
作業是檢測課堂教學成果的過程,在作業的制定當中,也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分層次制定,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起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為下次更好的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在作業的制定中,可以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幾類。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可以按照大綱制定最基本的題目;對于一些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制定一些選做題,設計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任務或者題目讓他們來做。比如,可以要求他們自行設計頁面美觀,富有個性,功能較強大的網頁。通過這樣的層次化定制,可以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目標,不至于完不成,也不至于覺得過于簡單,從另一方面也多少避免了程度差的學生抄襲程度好的學生作業現象,從而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所講授的內容不同,那么也要有不同的評價方法,如果再以同樣的評價方法來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的話,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的多少,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進行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層教學方法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可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來對學生進行評定,而不單單以期末考試為評價依據。一般可從兩部分來進行。
(1)基本評價。包括對各層次學生平時上課的學習態度如出勤率、上課紀律、完成作業情況的評價,也包括對學生在上機操作時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的評價。基本評價和分層評價各占學生總評成績的50%。
(2)分層評價。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情況,做出不同的評價要求。因為B層次的學生占學生人數的大多數,我們對B層次的學生按照大綱要求評價,看學生是否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對于A層次的學生則根據其所補充學習的內容分別進行相關內容的測試評價;對于C層次的學生則適當降低操作難度來進行考核。要打破傳統的考試考查模式,不能用以前的一套試卷定生死的做法,不搞一刀切。具體在進行考核時,應該布置學生完成有個性化的綜合性任務,鼓勵學生創新、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點和技巧。在評價時,不僅評價對知識點和技巧掌握上的評價,更要評價靈活、適當應用的能力,多角度評價學生的作品。由于采用了分層教學,就不能按現行教學大綱來限定教學和評價效果,那么評價標準可參照各領域對計算機應用的基本要求來制定,對達到基本要求的,評價結果均應得到認可。另外還要鼓勵學生參加不同層次的計算機應用等級測試或計算機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水平測試,以取得相應的證件。
3 結語
通過對分層教學的嘗試,筆者有如下幾點體會:一是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比原來有提高。二是學生專業興趣方面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三是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綜上所述,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教學顛覆了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有效地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更有利于教師掌握教學內容和速度,必然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因此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模式是一個值得實施和推廣的新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袁伯釗.職業教育分層教學理論探索與實踐[J].廣州教學研究,2004(6).
[2]吳鵬,王紀芹.高職計算機公共課分類分層次教學的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3]孫金榮.以就業為導向與專業課教材改革—— 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有效地開展分層次教學[J].福建職業與成人教育,2009(4).
[4]胡萬志.高職高專計算機應用教學改革與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