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橋梁建筑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內涵和特點,特別是古代橋梁,表現出勞動人民的精神意志和智慧力量,它也是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典型標本。但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古橋的保護與城市化出現一定的矛盾;新建橋梁造型選擇又會受經濟性、實用性制約,為了傳承、保護和開發這一橋文化資源,梳理了滁州市城區古橋及現代橋梁的歷史發展歷程、用料、結構受力型式等,并以其中保存較好的、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橋建筑為研究對象,從結構組合、材料類型、歷史文化資源方面分析探討,為滁州市城區橋文化的保護與發掘工作提供對策。
關鍵詞:城市文化 橋文化 保護開發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205-02
城市的橋梁建筑,特別是有歷史的古代橋梁,記錄著城市的發展歷程,體現著當時的文化內涵和當時的科技水準,是不可多得的城市記憶。城市橋梁還可以作為窺見城市變遷、興衰、發展的歷史及人們生活進化的歷史文脈,其也構筑了現代城市文明底蘊深厚的文化淵源。
滁州文化歸納起來有醉翁文化、明文化、儒林文化、孝文化、紅色文化。作者認為滁州的橋文化值得發掘利用,增強滁州的文化群,打造文化品牌和旅游資源。
1 滁州市城區橋梁現狀調查
經調查,滁州市市內現有橋梁約50座,其中古代橋梁6座,橋梁結構形式有:石拱橋、雙曲拱橋、梁橋(包括簡支和連續結構形式)、板橋、板拱橋、剛構橋等。
2 市內歷史名橋造型及文化資源發掘
2.1 廣慧橋
古名宏濟橋,赤闌橋,俗稱西橋,為明代建筑。在今滁州市區四牌樓街和古樓街交接處,自西向東跨西澗之水。該橋為三跨石墩石肋拱橋,黏合材料為桐油和石灰。中孔主跨為7.2 m,矢高為4.5 m。邊跨跨徑為5.3 m,矢高3.5 m,圓弧拱。橋梁總長36 m,寬度沿橋向有所變化,從中孔6.3 m過度到橋頭10.4 m。每孔圓拱頂端兩面各有形象各異的獸首浮雕一個,氣勢生動。廣惠橋至今保存完好,在2004年成為安徽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此橋初建于東晉,真正有志記載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間(650—655)。明正德十六年(1521),江西農民起義,官軍前往鎮壓,途經廣惠橋,州守見情況緊急,以木架橋供官兵通過。歷時三十年,木朽益甚。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豫章人熊琦來領州事,進士胡松及鄉宿朱勛等與之議,共謀捐建;州守熊琦遷刑部員外郎,鄞縣人張子韜來權州事,繼續謀捐建,修石橋成功。胡松曾作《新建廣惠橋記》勒于碑。此碑后墜入水中。
廣惠橋除了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底蘊,更能體現官為民謀福祉、官民一心的和諧社會氣象。另外唐代滁州刺史韋應物所賦“詠滁州西澗”七言絕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正是描寫古時滁州山水,此情此景讓人流連,也使滁州名流后世。
2.2 三元橋
三元橋又名文德橋,南北走向,是一座三跨的石墩板梁橋。橋面梁板部分為1946年重修。橋長27 m,橋寬3.7 m,中孔跨長7.9 m,邊跨兩孔分別長4.8 m和4.5 m。
三元橋是明清時用的古名,文德橋是1921年對三元橋修繕時的新命名。明萬歷壬辰(1592)年始建。原橋為三孔石墩臺木板橋。建橋時因橋北(現今北苑小區處)建有“三元宮”道觀,故得名。歷經一百五十多年,清光緒《滁州志》記載,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橋歲久傾頹,頗多坍卸”,滁州知州溫必聰籌資重建。據《滁州交通志》記載,到民國初年,橋木板歲久腐爛。1921年,由在外地學習的滁州籍學生捐資重修成今貌,一直運用至今。因當時橋西北有文廟(夫子廟),故取名“文德橋”。兩旁欄桿和橋頭牌坊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技法是受津浦鐵路建橋影響,實為滁州公路橋建橋史上的首例。當時桶裝水泥由天津運來,經滁州瓦工馬朝柱領工建成。其橋兩頭牌坊的外側上額,均刻有“文德橋”名,內側南、北兩頭,分別刻有“仰觀豐嶺”和“俯鑒清流”的題額,為黃淮臣所書。“文革”初期更名為東風橋,不久復名為文德橋。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德橋也寄托了身在外鄉的滁州游子思鄉之情,并祈禱滁州文運昌盛。
3 滁州市城區橋梁保護、開發
3.1 古橋建筑的保護與開發
(1)通過滁州古橋結構破壞及表觀病害的分析探討,得出目前古橋存在的普遍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針對各種問題我們提出了下列保護措施,來提高古橋建筑的承載及使用能力,其目的是完好的保留古橋建筑所承載的文物價值。具體保護方法路徑如下。
1)現場調查:①文物價值;②保存現狀;③材料性質;④修復史。
2)保護性處理:①清洗;②粘結加固及修理;③表面封護。
3)結構加固:①上部結構;②下部結構;③附屬部分。
4)環境改良及開發:①環境整治;②建立檔案資料;③旅游開發。
(2)對于古橋建筑,不僅承載了人類的腳步,也承載著厚重歷史和文化。當前古橋保護僅靠政府投入資金難免會造成面小深度淺,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滁州市城區古橋建筑開發也以采用這樣的模式:與古橋一同開發,復建古河道上已消失的古跡,重現水鄉景致,發掘旅游資源。這種模式可將古橋保護由靜態保護向動態保護轉變,從單純保護向綜合開發保護過渡。
3.2 新建橋梁造型選擇
近年來我市建設了或正在建設很多橋梁,有些是同類橋中的滁州之最,其中有的在城市內和城市附近建造,為城市景觀增添了亮點,為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因為現代橋梁的美學早已作為設計的目標之一,設計者也增添了施展才華的又一廣闊天地。而這些橋的美學設計確是各有千秋,值得進一步提高和倡導。作者認為滁州城區所建成的橋型美學相對單一,小跨徑基本為拱橋或板橋,大跨徑的為連續梁橋。美學表現不足或現代氣息不濃。內城水系可取仿古橋式,小橋流水,委婉細膩。而城郊或開發區橋梁形式可選復雜體系橋梁,長橋臥波,凌空飛渡,如斜拉橋、懸索橋、組合式拱橋等。其體量不一定選擇很大,但在美學上應多下工夫。隨著滁州市積極申報國家級園林城市,如果有一批橋梁主題公園應該會錦上添花。
4 結語
幾乎每一座古橋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故事。當然古橋建筑開發利用的過程其實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過程,正如英國原首相邱吉爾說:“起初是人塑造建筑,隨后建筑塑造人”。
參考文獻
[1]郭唯,袁書琪,李曉.福州古橋文化資源特征、保護及開發利用初探[J].福建地理,2006,21(2):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3]項海帆,潘洪萱,張圣成,等.中國橋梁史綱[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4]賈學正.談我國目前古橋保護的現狀及對策[J].山西建筑,2011,35:152-153.
[5]部分圖片來源網絡.www.echuzhou.cn.
[6]滁州·地方志.
[7]李燕,束友春.遠離古橋建新橋:江蘇古橋保護模式[J].東南文化,2006(4):85-88.
[8]劉謹勝.江蘇現存古代橋梁保護現狀的調查與研究[C]//丁漢山.2010年古橋研究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南京,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