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畢業實習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畢業生的前提,尤其是衛生職業教育的畢業實習更具有特殊性,因為實習生面對的是一個個患者,稍有疏忽會給患者帶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重視畢業實習,加強實習管理,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畢業實習 實習管理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212-01
衛生職業教育的畢業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醫學生進行綜合培訓的重要環節,是學校以質量求發展的重要保證。尤其是在生源質量嚴重滑坡的情況下,重視畢業實習,加強實習管理,力爭做到畢業實習質量不滑坡,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衛生技術人才,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執行兩部委文件,重視實習基地建設
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實習管理具有規范意義,而省市廣泛開展教學質量活動年對學校實習工作的開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作為學校重視畢業實習質量,相關各科室積極配合,動員全校教職工廣泛參與,利用學校辦學歷史悠久、畢業學生遍布周邊各地醫院并且有不少人擔任醫院科室領導的人力資源優勢,通過與各地醫院醫教科、護理部聯系,開辟二甲及其以上醫院作為醫學相關專業學生畢業實習基地,其中,包括醫學院附屬醫院在內的三級甲等醫院,滿足學校學生臨床畢業實習的需要,是加強實踐性教學的重要保障。
2 密切與實習基地聯系,醫院與學校雙方齊抓共管
畢業實習期間,由于學生遠離學校,在教師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尚不能做到教師赴臨床指導學生實習,給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帶來了困難。與此同時,學生只把實習醫院當作臨時學習的一個場所,而不會把醫院當成學校來看待,學生對醫院也缺乏歸屬感,這為醫院代學校教育管理學生也增加了難度。其結果易造成學生游離于醫院與學校兩者之間,出現管理上的“空白”與“缺失”。因此,學校以協議的形式委托實習醫院對學生帶教與管理,同時,學校仍然肩負著管理學生的重要職責,而這種職責的完成必須建立在學校與醫院之間的聯系之上。學校必須重視與實習醫院之間的聯系。實習期間,學校與實習醫院之間有定期聯系與即時聯系兩種方式。定期聯系包括實習班班主任每月與本班實習學生互相聯系一至兩次;實習小組定期向各實習點負責老師匯報實習情況,堅持做到每月匯報一至兩次;學校負責實習點的教師和教務科不定期向各實習點分發實習通報。當出現一些突發性事件等緊急情況,由實習小組或實習醫院即時與學校聯系,以便及時應對與解決實習中的突發事件。密切聯系實習基地,加強院校雙方共管十分重要,因為醫院對實習生的管理也面臨著很多困難[1]。
3 以規定和協議規范管理,提高實習管理質量
學校與實習醫院、學校與實習學生家長、學校與學生實習期間所租房屋的所有人分別簽訂“實習協議”、“學生實習管理協議”、“租房協議”。通過協議明確了雙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尤其是學校與實習學生家長簽訂“學生實習管理協議”,具體規范學生的行為,充分發揮家長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做到由家長與學校共同教育與管理學生,有效地預防學生的違紀及傷害事件的發生,為學生順利地完成實習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學校為明確實習期間各部門的職責及責任,需要專門制定“學校畢業實習管理規定”,解決各部門之間職責界定不清而可能會出現部門間相互推諉的現象,既做到職責分明,又做到協作分工,使畢業實習管理更加科學規范,提高實習管理質量。
4 醫院重視帶教管理,學生重視畢業實習
學生實習期間遠離學校,遠離班主任老師,由原來的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授課制,變成了由一個臨床醫護人員作為老師帶一兩個實習學生的形式。這種“師徒式”帶教培養護士的模式歷史源遠流長,影響其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帶教老師、實習學生及醫院科教科或護理部。醫院科教科或護理部重視實習帶教管理,各實習科室積極配合。一般在學生進入醫院以后,醫院組織學生進行崗前的系統培訓,然后安排進各科室實習輪轉[2]。在實習學生進入科室時,對實習學生進行科室環境介紹,使實習生熟悉環境,并開展進入科室的第一次考試,以了解學生的基礎,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及時地予以彌補。在實習期間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講座與培訓;當實習學生結束某科實習時開展出科考試,把好每科實習質量關。帶教教師對實習學生應嚴格要求,認真帶教,實習學生必須做到遵章守紀,虛心學習。如此,才可保證實習質量不隨生源質量的滑坡而滑坡。總之,護理專業學生不僅需要理論階段的刻苦學習,更需要實習階段的強化鍛煉才可能成為合格的護理專門人才[3]。
參考資料
[1]朱建軍.護生臨床實習管理方法探討[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7,4(3):108-108.
[2]彭小梅,方正,彭梅華.案例教學法在臨床護生安全管理教育中的應用與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308):422-422.
[3]鄧艷.淺析教學醫院對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實習生的培養[J].內蒙古醫藥,2012(8):1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