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伴隨著近些年提出的素質教育而導致的高考體制改革后出現的幾點新變化,如參考人數的大幅下滑;錄取分數線的下調;90后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等。這些為后續高職高專類院校的生源帶來了明顯的改變,教師就需要適應以上變化從而進行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素質教育 高考體制改革 高職高專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224-01
全國統一高考體制是當今人才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選擇機制。素質教育是近幾年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其核心是培養下一代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其內涵是學生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和完善人格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決定的高職高專類院校未來將要教什么樣的人以及在此基礎上如何對其進行更高一級的教育問題。
1 高考體制改革的幾點動向
首先,我國高校的招生制度是建立在高考制度這一基礎之上的,高考制度實行“一考定終身”的辦法,這種只憑一次考試就決定是否上大學的辦法是不符合人才培養規律的。其次高考制度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不利于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普通教育的目的變成了升學教育。最后高考制度花費了國家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浪費了有限的教育經費。
鑒于以上幾點國家有必要對高校的招生制度和高考制度進行改革。要徹底解決高校招生制度和高考制度的問題,必須更新長期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舊觀念,建立適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觀念。
隨著高考改革的日益深入,現已出現幾點變化:(1)高考的作用已經在日益淡化,高考已不完全是學生進入大學的唯一出路。現在的各大高校以不再將高考成績作為錄取考生的唯一標準,而是作為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參考依據;甚至有些名牌大學可以直接接收由中學校長推薦而無需高考的學生。(2)高校辦學的自主權正在擴大,部分學校有了自主招生的名額和權力。(3)逐步推行考生、學校雙向選擇的錄取機制,在上學期間可以適度進行所學專業的二次調整。
2 高職高專類生源的變化
高考體制的改變,導致生源發生了以下幾點變化:(1)高考參考人數的大幅下滑。隨著2008年高考人數達到最高峰,2009年則是迅速下降的拐點。高考中“三放棄”,即放棄報名或考試、放棄志愿填報、放棄報到現象日趨普遍。(2)錄取分數線的大幅下滑。以陜西省為例,2009—2012年理工科專科的錄取分數線分別為300分、310分、280分、200分,短短四年,下降了33%。(3)學生個性化差異明顯。現階段的生源大多屬于90后,他們頭腦靈活,善于走出校園,尋求、借助社會力量開展活動。但也正是這些特點導致了90后學生普遍出現集體主義觀念淡薄,自我意識凸顯,功利傾向明顯等特點。在處理個人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上,只有33%的學生會犧牲個人利益,66%的學生視情況而定。這些新的變化都不得不使得高職的教育方式發生重大的變革。
3 高職高專課程改革的變化
由于這一系列因素的變化,高職高專就必須順應情況的變化而進行必要的課程改革。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專業性很強,涉及到有關新教材的編寫、課程內容的更新、課程標準的制定、評價體系的建立等多個方面的問題。
3.1 關于教材的修改
教材是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資源,多層次、項目化的教材模式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表現,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的重要一步,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同時也成為高職高專課程改革的重點。
3.2 學生的素質教育
學生的綜合素質很難測評和量化,描述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受各種社會因素制約。新課改倡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育理念,學生的成長過程比教學結果更受重視和關注。而高職教育的重點在職業教育,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針對社會某崗位或崗位群的,因此更加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希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勝任工作。所以高職對學生的教育,以提高職業技術水平為目的,以職業素養作為評價學生素質教育水平的目標。
3.3 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在課程的教學改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教學改革的主力軍,更是改革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想法,大部分依賴教師的成長經歷,守著若干天然因素的制約。教師專業群的建設機制則有利于摒棄個人教學手段當中的疏失,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教師師資隊伍。
3.4 關于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發生地。教學改革的成敗就是看教室里課堂上所發生的教學行為是否發生了改變,包括教師的教學理念、方法;學生的學習過程、行為。現今的課堂教學多采用模塊式教學模式,一般包括四個模塊,即:專業知識模塊、應用能力模塊、創新能力模塊、綜合素質模塊。課堂教學方式的根本改變則使得學生從單一被動接受的局面解放了出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5 關于教學評價
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需要具有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知識基礎、能力素養,適應建設、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學習評價并不是為了甄別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智力發展水平,而是要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全面的、能動的發展。
3.6 關于就業
就業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專業的改革方向要緊貼就業形式!以筆者所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專業為例,對于中小型企業的產品革新而言,為了降低成本,維持生產,通常較偏愛臨時化的設計外包、設計代工等。因此,機電類高職生可采用組建設計小團隊的方式,進行機械行業軟件設計方向的創業道路。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產品測繪、產品更新、紙檔文件轉化等方面的業務。對于企業而言,本地機電類高職生的設計小團隊具有性價比高、溝通方便、后期服務及時等優點。
4 結論
總之,社會需求決定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系統學習的終點亦在于學生步入社會。高考體制的改革必將適應社會發展的方向,所以從長遠來看它必將對高職高專的教育產生一個根本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還會更加深遠的發展下去。只有在高職教育中順應社會的改革發展方向,我們才能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李雪巖,龍耀.中國現行高考制度設計的邏輯誤區[J].教育學術月刊,2009(3).
[2]余國源.胡坤華.公正公平:高考制度的本質意義[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