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志愿者參與社區老年教育服務為“積極老齡化”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本文分別從地方政府、社區與高校三個維度,探討如何拓展高校志愿服務領域,推進社區老年教育項目建設及管理,以期形成一套高校志愿者服務組織網絡和志愿者注冊制度,構建服務老年人社區教育的長效服務機制。
關鍵詞:高校志愿者 社區老年教育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250-01
1 高校志愿者參與社區老年教育服務的重要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深入發展,我國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2006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顯示,老年人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參加社區活動、表達群體訴求等方面的意識和需求在逐步增強。參加社區教育是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方式之一。可見,促進老年人的社區教育參與應成為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不僅如此,社區教育參與也是實現積極老齡化的重要內容。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積極老齡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強調老年人應積極面對晚年生活,作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資源,通過參與社會來提高晚年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以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為社會繼續發揮余熱。高校志愿者參與社區老年教育服務為“積極老齡化”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 當前社區老年教育服務的不足
2.1 內部管理體制分散化
首先,我國目前在社區老年教育中沒有一個機構專門負責管理,而是由幾個部門分塊負責,導致各部門間溝通不夠,信息不暢,缺乏有效的合作,不能很好的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其次,國家對社區老年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我國的教育政策一貫傾向于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對社區教育的關注很少,導致社區教育的政策存在模糊性,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
2.2 教育經費短缺
我國現有大部分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是欠缺的,特別是用于社區教育的專項經費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數社區老年教育發展的經費來自于政府撥款,且這些經費主要用于基礎教育建設。但是由于對社區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對其認識也不到位,社會上的許多個人和單位對社區老人教育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對其支持力度也不夠。
2.3 社會資源缺乏
在社區教育發展中,社會資源包括顯性的資源和隱性的資源。顯性的資源是指社區內存在的物力、人力和財力資源,隱性的資源指社區管理效能、文化建設、歸屬感,以及社區教育參與凝聚力。(姜華,2009)由于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不完善與運行機制的落后等原因,使得社區周邊的學校教育資源與社區教育資源還未實現共享,沒有充分融合,直接導致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同時,社區教育中的人際關系網絡等社區教育資源也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組織形式和教育渠道比較單一。
3 構建高校志愿者與社區老年教育服務的長效機制
基于社區老年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我們可以通過加強社會管理的視角,分別從地方政府、社區與高校三個維度,探討如何拓展高校志愿服務領域,推進社區老年教育項目建設及管理,以期形成一套高校志愿者服務組織網絡和志愿者注冊制度,構建服務老年人社區教育的長效服務機制。
3.1 政府行為需要適當介入
在社區老年教育服務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地方政府需要大力拓展社區老年教育服務領域,推進高校志愿者服務社區老年教育項目體系建設,并給予其充分的財力、物力和制度的支持。制度上,地方政府要完善相關法規,進行妥當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可以實行志愿服務儲蓄制度,即把高校志愿者提供的服務折算成相應的時間儲蓄起來,等他們自己需要被服務時,可以及時地得到服務的回報;高校把青年學生參加的志愿服務時間折算成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等。資金上,地方政府要較大對社區老年服務的財政支持,形成以政府撥款為主、民間捐助為輔的經費籌措機制。目前,我國的社區老年服務主要依賴于民辦公助的模式,政府只負責提供部分建設資金和獎勵資金,沒有常規性預算。為了使每一個老人都得到最好的社區照顧,地方政府應適當加大對社區老年服務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資金投入到養老服務基礎建設,讓高校志愿者社區老年服務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良好的發展。
3.2 社區需要切實加強組織建設,健全高校志愿者服務社區老年教育的組織網絡
首先,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將高校各類專業服務隊伍和志愿者有機地組織和整合起來,使志愿者服務向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不能簡單等同于臨時集中開展的大型公益活動,要根據社區老年居民的需要,結合各高校的專業特色,設立既能滿足老年人生活需要,又能體現本校特色的社區服務項目。社區應根據高校青年志愿者所學的專長,設置專業化的服務項目,促進服務隊伍的專業化。
其次,完善志愿者的培訓制度,定期對志愿者進行理念培訓、技術培訓,切實保證志愿者服務質量。社區要開展志愿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社區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確保所有的社區老年服務的提供者不僅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而且善于對被照料老年人進行心理疏導。
再次,社區要與高校一同努力建立完善的高校志愿者登記制度,通過發放統一的注冊登記證,進行統一管理。如青年志愿者登記注冊制度、“一助一志愿服務卡”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社區相應的管理制度等,使志愿服務活動的管理制度化、規范化。
3.3 高校需要推行志愿者注冊制度,與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在高校范圍內推行志愿者注冊制度,建設一支能經常性開展志愿服務的社區志愿者骨干隊伍。高校志愿者也要進一步豐富社區老年教育服務領域,逐步擴大實施規模,圍繞老年人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通過開辟服務基地、服務廣場等措施,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服務活動,擴大志愿服務的領域,滿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層次的服務需求。對于志愿者服務,我們不能只講無償、無私的奉獻,也要給以一定的回報,這種回報不是指直接的物質的回報,而是多種形式的綜合性、間接性和長期性回報,可以是一種精神激勵、榮譽激勵。高校可以把社區老年服務活動納入素質拓展活動規劃,給積極參與社區志愿者活動的學生以一定的學分補償和優先評優制度等激勵辦法,來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從而能使更多的學生受到教育。
參考文獻
[1]郭紅彥.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的現狀與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2]姜華.我國社區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職業與教育,2009(3).
[3]張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專業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