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應慎言“做秀”
據媒體報道,5月15日,深圳市25家市直機關的公務員志愿者走上街頭,為百姓提供理發、擦鞋、修手機、免費照相等50余項便民服務。不料引發熱議,據人民網調查,不少網友認為公務員上街擦皮鞋是做秀。
做秀一詞由來已久,表達了人們對走過場、走形式、做表面文章等行為的不屑。但這一詞匯有被媒體濫用之勢,新聞標題動輒冠以“做秀”。拾荒阿姨救助受碾壓的女童小悅悅被指“做秀”;陳光標高調募4千萬善款向西部發紅包被疑“做秀”;湖南某副市長公布老婆形象接受監督被指“做秀”……
而慣于懷疑別人“做秀”的人,常常忽略一個常識,那就是以自己的情緒代替背后的事實。此時,媒體不應人云亦云,照單收錄網友反應,而應客觀冷靜報道事實。在被疑為“做秀”的背后是小悅悅被救之前十八名路人繞道而行;陳光標捐出了大把真金白銀;湖南那位副市長公布老婆形象是為治理“臟亂差”,不給自己留余地。有了這么多事實的支持,輕易懷疑別人“做秀”,媒體的客觀性獨立性蕩然無存。
“做秀”就像一個標簽,貼上去容易,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不容小視。不難發現,但凡有地方出臺一項新政,有人做了一件善事,往往被懷疑為“做秀”。長此以往,無論是真心實意還是為了虛榮,不分青紅皂白都當頭一棒,統統貼上“做秀”標簽,如果形成這樣的輿論氛圍,推動改革、愿做好事的人會越來越少。因此,媒體應慎言“做秀”,多提供事實。
(張文波/《中國記者》)
媒介融合下
傳統媒體的突圍
面對媒介融合的大趨勢,傳統媒體應怎樣求生存求發展,怎樣抓住機會順勢而上?
1、加強技術開發,實現多媒體平臺發展。新媒體的交互性,快速內容更新、充分表達民意的功能使得其在新聞傳播上影響深遠。由于其快速的反應力推動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展,新媒體也成為了社會公共輿論傳播的重要平臺。新媒體傳播的優勢也將會越來越多的發揮出來。
2、鞏固固有優勢,口碑與影響力雙贏。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如為了吸引眼球,獲取點擊率,而“編造的”大量的虛假信息的現象,有些信息甚至會觸犯道德底線。除此之外,由于沒有有效的資源整合,閱讀時容易出現大量的信息爆炸,導致難以在有效時間內獲取有效的信息,比如在瀏覽網站時,很容易出現,花費大量的時間卻沒有收獲的現象。這些娛樂化信息和無效信息的充斥導致了思維的惰性以及全民娛樂化、媚俗化的消費傾向。而傳統媒體本身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和洗禮,自身的建設已經比較完善,它有自己固有的職業準則和道德準則,已經有了一定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那么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就要把這樣的優勢更進一步發揮出來。
(汪思夢/《新聞研究導刊》)
互動性及網絡化思維
互動性是新媒體的一個處于核心位置的關鍵詞匯。真正的互動既有身體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只有當互動獲得了心理維度,它才能夠進入文化實踐的層面。報紙可以考慮在自己的網站上建立一個讀者門戶。
1、良好的博客服務。該門戶需要提供博客服務,報紙的記者和編輯都應開設博客,以便與讀者進行直接而雙向的交流。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讀者認知一家報社是怎樣開展工作的,也可以幫助記者和編輯積累個人聲譽。更加重要的是,博客評論也成為報社觀察自身工作的窗口。
2、跟帖管理。紐約時報的網站被廣泛認可為最好也最有創新的媒體網站之一。它所產生的一流的新聞吸引到了頂尖讀者。同時,所有讀者的反饋都要經過編輯的審核。罵人的和從個人偏好出發的胡言亂語都是不被容忍的。
3、更新名單。這樣的名錄應該包括每個采編人員的個人小傳,同時,由于新聞從業人員的流動性,應經常進行資料更新。這些名單的提供便于讀者與客戶、媒體間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聯動。
4、鼓勵使用社會媒介。媒體應鼓勵員工使用微博和SNS。這些社會性媒介不僅是內容傳播平臺,也是新聞采集工具、能夠幫助讀者同記者、編輯建立直接關系,增強媒體的親和力和可信度。
(胡泳/《新聞戰線》)
避免都市報報道的“十多”
近段時間,部分都市報報道中不同程度的出現“十多”現象:報道外地丑聞多;報道外國的奇聞多;報道明星的緋聞多;報道買彩票的獲大獎多;報道高級干部腐敗多;報道新提拔干部質疑多;報道問題食品多;報道交通事故多;對海外華僑華人報憂多;報得不準的事也多。雖然報道的大多基于事實,但失去平衡難免產生負作用。
出現上述“十多”現象,對社會生活報道失衡,很容易對讀者產生誤導。首先,相關都市報要摒棄只為吸引眼球的短視行為,做到風物長宜放眼量,對國內國外的方方面面注意平衡報道,不可偏廢。其次,讀者要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媒體上的負面新聞,要避免一葉障目。
(陳尚忠/《中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