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媒介秀”節目產生的背景和傳播過程所形成的輿論進行多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媒介秀”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是觀眾和媒體對社會問題的反映,反過來也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節目本身的策劃和創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輿論引導作用程度的發揮。把握好傳播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做好輿論的控制和引導,是當前社會狀態和媒介生態背景下,一個負責任的媒體應該具備的素質。
【關鍵詞】“媒介秀” 輿論 輿論引導
“媒介秀”一詞最早見于由北京師范大學蔣原倫教授主編的《媒介文化十二講》一書,指以電視為媒介進行傳播的展示、表演類節目。根據我國目前內地電視節目的發展現狀,“媒介秀”主要表現為真人秀和脫口秀節目。
情感類真人秀節目《感動中國》、表演選秀類真人秀節目《中國達人秀》、時事點評類脫口秀節目《壹周立波秀》以及婚戀交友類真人秀節目《非誠勿擾》是當前中國內地市場上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四檔“媒介秀”節目。這四檔節目雖各具特色,但在發揮輿論導向作用上,卻有異曲同工之處。
一、產生背景——引導輿論的準備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已存在的制度文明、觀念文明等所形成的一種張力、反差、沖突”①以社會問題的形式集中體現出來,進而促成公眾中相應意見的產生,再通過充當意見領袖的人或組織(如大眾媒體)對意見的整合,從而生成輿論。
當前我們國家經濟在不斷發展,物質在不斷豐富,社會改革在不斷深入,各方面的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變化。
《感動中國》作為中央電視臺主辦的品牌欄目,其傳播理念的創新,傳播內容的選擇,體現出我國主流媒體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上所做的努力。從十年來《感動中國》所評選出來的年度人物可以看出,它注重的是社會公德方面的價值觀建構,即對公眾在社會公德輿論上的引導。
作為一個從西方引進的電視節目類型,《中國達人秀》旨在實現身懷絕技的普通人的夢想,通過才藝展示和故事講述,使表演者和觀眾的情感體驗達到共鳴。這是一種個人價值的實現,通過普通人的個體展示,反映最普遍的大眾的價值觀。
《壹周立波秀》通過周立波對新聞信息的娛樂化解讀,表現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特別是政治生態環境的關注,迎合和契合電視觀眾的時事娛樂消費,滿足電視觀眾對新聞信息的更深層次需求,對公民對政治環境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有提高作用,是一種開放性的政治價值觀。
隨著剩男剩女成為社會一大熱門話題,加上觀眾對選秀節目的疲勞,婚戀節目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江蘇衛視順勢推出了一檔大型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該節目在人物包裝、節目形式、規則制定等方面讓人眼前一亮,意在表現新時代男女的婚戀價值觀。
二、傳播過程——控制并引導輿論
輿論學認為,對輿論進行引導和控制可以通過對傳播、對象和問題三方面的控制來實現②。但是在“媒介秀”節目中,對對象的控制可以理解為對觀眾的控制,對問題的控制也可以理解為對傳播內容的控制,二者都屬于傳播的環節,所以對輿論的引導主要集中在對傳播的引導上。
按照大眾傳播理論,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包括信源(傳播者)、信宿(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③這里把節目播出方作為傳播者,分析其如何控制信宿、訊息和反饋,以達到其控制和引導輿論的目的。
《感動中國》通過發動公眾,并成立具有精英特征的評選委員會,對“感動中國人物”的篩選,一方面控制了產生觀念概念傳播對象,即評選出來的感動中國人物;一方面利用其媒介身份和整合資源的優勢,造成強勢輿論,即以中央電視臺為依托,首先打破央視內部的欄目和部門限制,再跨媒體整合地方資源,選擇30家優秀的地方媒體,組成“感動聯盟”,形成層層覆蓋的報道網絡。精英化的評選委員會、公眾大規模的參與、公開的評選模式,最終形成一種讓公眾認可的權威,完成對訊息和受眾的控制。
另外,公眾的反饋是驗收輿論引導作用的重要指標。《感動中國》引發了社會各界一系列相關活動的開展,比如中央政府200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舉辦的“雙百人物評選”活動;地方政府官員看望“感動中國人物”,號召人們向他們學習;各個行業評選自己行業內的楷模人物;地方電視臺也紛紛舉辦類似節目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得《感動中國》節目的輿論引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中國達人秀》雖然版權購自英國,但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后做出了巧妙的本土化改造,在滿足基本娛樂元素訴求的同時,兼具大眾媒體對主流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以節目代表選手無臂鋼琴師劉偉為例,他身上體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倡導通過奮斗來改變命運。這與其面向目標群體——草根階層的定位是一致的。廣電總局收聽收看中心主任金文雄認為:節目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內涵是這樣的——夢想和奇跡的實現,應該傳達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鑒于節目廣受好評與廣電總局的積極評價,也為了拓展節目的深度和廣度,把影響力推向極致,《中國達人秀》節目組在得到短信投票特批的情況下,選擇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現場直播第一季總決賽。總決賽短信收入全部捐贈給中國慈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