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網絡中存在的知溝現象進行分析,探討網絡中的知溝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知溝在網絡中的影響。
【關鍵詞】數字鴻溝 網絡傳播 碎片化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人們沉浸于數字化傳播帶來的便捷中。網絡傳播能夠改善以往信息貧乏及接收不均等現象,消除知溝。但“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 又譯為“數字區隔”)這一不容樂觀的事實也同時出現?!皵底著櫆稀眴栴}是國家、區域、群體之間已有的社會發展差距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它是不可回避的“積累溝”。
一、“知溝”理論及數字鴻溝的表現
1、“知溝”理論的提出
“知溝假設”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蒂奇納(P.J.Tichenor)等三位學者于1970年提出。其實質是對大眾媒體普及時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眾獲取知識的平等性提出了質疑。該假設認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長,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爸獪稀北容^接近于“知曉溝”①。
2、數字鴻溝的表現
數字鴻溝表現在四個方面,簡稱“數字鴻溝ABCD”。A(access)指互聯網接入與使用渠道;B(basicskills)指數字化時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C(content)指網上內容;D(desire)指個人上網的動機、興趣。上述ABCD所帶來的種種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是互聯網發展必須應對的難題。網絡的使用者與非使用者之間的區隔已成為社會分層的新維度,它對傳統的社會結構正形成勢不可擋的沖擊。與此同時,網絡傳播的效果研究更是傳播學界一個無法忽略的課題。鑒于此,傳播理論中原有的“知溝假設”所涉及的傳播過程中由社會分層形成的知識差異現象,理應成為數字鴻溝時代傳播學研究的題中之意②。
二、網絡時代“知溝”現象的根源
1、客觀因素所造成的“知溝”
?。?)區域化造成的差異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區域差異,城市與農村,因硬件設施的不平等與資源的缺乏,造成互聯網的普及不均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農村網民1.31億,占27%,而農民卻占我國人口基數的87.4%。(CNNIC,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經濟收入
互聯網的接入需要以經濟條件作保障,經濟收入決定硬件能否接入互聯網。富裕階層從普及時間、普及速度以及普及率上,遠超過貧困階層。
?。?)教育程度
統計表明:網民的普及率隨著學歷的增高而增高,大專以上網民普及率達84.8%,說明網絡的使用能力與受教育程度緊密相關。
2、網民與非網民之間的“知溝”
網民無疑比非網民多了一種信息渠道,個體接觸與使用媒介的總時數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發生變化的是媒介接觸習慣、信息尋求模式等。
(1)網民上網尋求信息的目的
青年上網的目的主要是信息獲取、交流溝通、網絡娛樂、商務交易(CNNIC,2009年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
(2)網絡在信息內容供應方面與傳統媒體的差別
目前中國的網上新聞基本是對傳統媒介的整合,原創新聞只是“擦邊球”,且數量很少。網絡信息在內容上的無疆域性為不少網民所看重,且他們從網上獲取的知識有一部分是傳統媒介無法企及的。
?。?)網絡在信息傳播方面與傳統媒體的差別
網絡傳播具有信息容量大;時效性強;頁面制作適合閱讀以及網民即時發布評論等特點。網絡信息的廣泛性和快捷性,正是它深受青年網民青睞的原因③。
3、網絡議程設置不同產生的“知溝”
網絡媒體增加了人們與信息接觸的機會,其營造的氛圍同樣影響受眾的選擇性記憶和理解,從而產生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因媒體的二次解釋,增加了對復雜知識的理解,其超鏈接和便利性也可讓網民瀏覽其本不感興趣的話題,在一定程度上對數字鴻溝起到了消緩作用;但另一方面因網絡媒體的自身議程設置,會影響受眾對知識的理解或取舍,不同互聯網媒體所倡導的形式及其議程設置的內容不同,導致了受眾認知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數字鴻溝。
4、網民自身因素產生的“知溝”
(1)網民“碎片化”需求形成的知識差異
網民上網的目的與訴求不一樣,從而導致網民的知識構成體系不同,導致了“數字鴻溝”。
?。?)年齡結構與性別差異
在互聯網高度繁榮的今天,我國的網民年齡結構為10-19歲占26.7%,20-29歲占29.8%,30-39歲占25.7%,40-49歲占11.4%,50-59歲占4.1%(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