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從美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家詹姆斯·凱瑞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入手,來分析研究音樂傳播的現象,揭示音樂傳播在理念層面的深層涵義。
【關鍵詞】儀式 儀式觀 音樂傳播
當今社會,人們不斷發掘遠古的、原生態的民族古老音樂,這些音樂也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聽覺,得以廣泛的認知。然而,這些音樂是如何流傳千古并保存完整的?本文試從美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家詹姆斯·凱瑞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入手,來分析研究音樂傳播的現象,揭示音樂傳播在理念層面的深層涵義。
一、傳播儀式觀
美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家詹姆斯·凱瑞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筆者認為,用“儀式觀”來分析音樂的傳播更能揭示接近其本質的一些意義和內涵,那么首先有必要對“儀式觀”作清楚地闡釋。
1、傳播的儀式觀
在詹姆斯·凱瑞看來,“傳遞觀”源自地理和運輸方面的隱喻,信息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儀式觀”則指北美新教徒舉行的“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是19世紀北美基督徒相聚一堂獲取精神上的共享、共識的一場儀式。①以傳統的“傳遞觀”為主,美國主流傳播學認為傳播是一個訊息得以在空間上傳遞和發布的過程,傳者向受者輸送信息,接受者收到信息,即以傳遞的精確性為傳播成功的標準,進而達到對距離和人的控制。而傳播的“儀式觀”則模糊了傳受雙方的存在,把訊息的傳播喻為人們共同出席的一場儀式,重點在于一種參與和體驗,參與者之間分享經驗成果,培育共同感。舉行儀式使得參與形成習慣,特定的世界觀便得到描述和強化。
凱瑞在提出“儀式觀”時強調了它的宗教色彩,他說:“傳播的儀式觀有著明確的宗教起源,而且它也從未完全脫離這一基本的宗教隱喻。”“儀式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文化人類學研究中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形成了自己的知識譜系和話語”。②“傳播”一詞與“分享” “參與” “團體”及“擁有共同信仰”這一類詞有關,有了這些象征共同參與感的前提,傳播的儀式觀便有了它在意義上的正確性、現實性和實用性。“傳播”一詞的原意是指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舉行的一種神圣典禮,它的起源和目的并非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③所以,傳播的“儀式觀”是在時間維度上對系統的維系,是指共享信仰的意義。
2、儀式觀的內涵
“儀式”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舉行典禮的形式,原指宗教或者祭祀儀式。在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儀式超越了宗教活動的范疇,也可以指凡俗的活動。在某個儀式場景中,通常以表演的方式呈現,表達現實中存在和傳統的意義。既然是表演,則儀式便具有了象征性和演繹性,象征某種傳統積淀或是特定的含義,通過表演,便將這種特定的含義外化為外在的形式。即把傳者想要表達的信息和感情生活傳給受眾,這比單純的說教更能使他們心領神會,起到改變或強化對方思想或行為的目的。由此看來,在影響受眾的實際效果上,“傳遞觀”和“儀式觀”有著共同目的的重合領域,所以兩者的關系并不是對立、互不相容的,傳遞是共同感受的一部分,傳者把信息傳給受眾,才能引起雙方在同一場合中的共鳴。而在儀式中,信息的傳遞使得參與者接受儀式所要表達的內容,引起人們的共同認知,確認了儀式本身的外在形式,使其內涵深入人心,與此同時,每個參與者都參與維系了整個系統,所以說,儀式的最高境界是維系一個有意義的,能支配人們行為的文化世界。
象征性的儀式,除了宏觀上的象征某種特定意義的典禮形式外,在微觀方面,參與者的聽覺、視覺、感覺、心理想象、信仰和愿望,以及通過感性和理性的判斷,對某一概念的確認等等,都屬于象征性儀式的范疇。④也就是說,參與者個體內部進行的思想活動也成為儀式的一部分,因為它們知道了人的行為,而個體行為的疊加決定了小到儀式、大到整個系統和社會的動向和發展的方向。
二、音樂傳播的儀式觀
本文以音樂傳播為例,用傳播的“儀式觀”來分析儀式音樂和音樂的儀式。
1、儀式音樂
儀式音樂是指在典禮上表演的音樂,如在教堂參加彌撒儀式時教徒唱的贊美曲,戲劇表演時角色的唱詞和伴唱的戲曲等。儀式及其展示過程中的音樂表演,被文化人類學家和民族音樂家認為是最能完整展現過去或者現在某一文化事象的原生形態和文化形貌的。通過演員在舞臺上的虛擬表演,觀眾在心里想象通過便能夠在頭腦中勾勒類似的圖景出來。其實,所謂儀式便是各種意義在空間上的拓展。音樂輔助儀式上所要宣揚的主題,或許可以說,音樂是儀式的表現形式。
2、音樂傳播的儀式觀
音樂對人、事物和情感的描述是模糊的、含蓄的,被認為是表情的藝術,用來表達抽象出來的感情或者意義,而不是描寫的藝術,要呈現怎樣的具體內容。以下是對音樂傳播儀式觀意義的進一步闡釋,也是傳統音樂能一直流傳到今,并在傳播過程中又不斷吸收各種元素使音樂繁榮的原因所在:
首先,傳統音樂的演進靠傳受雙方的共同參與才得以傳承。人們享受音樂,并不是用來消除某種不確定性或是得到新的信息,而是用來感受以獲得滿足。音樂的傳播,不只是簡單的傳受過程,重要的是一種參與和體驗,而正是這種參與和體驗構筑了傳播的儀式。我國傳統音樂的產生和傳播途徑,主要有民間藝人行藝傳播、移民傳播、商賈傳播、戰爭傳播、勞動號子等。⑤傳統音樂,通過傳遞、擴散、輻射、交流、滲透、融合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在不斷傳播中,使音樂得以傳承,豐富多彩起來。此時,傳者和受者的角色界限模糊,雙方共同以參與者的身份體現其作用和價值。在這些傳播中,有些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有些則是無意識的傳播,但無論是哪一種傳播,都會促進音樂的交流、變化,引起音樂的更新、發展,促進了其延續推廣。各地域、各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沖突碰撞、相互交流,為歷史上音樂的融合、變遷和積累提供了無窮的契機和動力,形成了時間和空間上的拓展,組成了龐大的音樂的儀式。
其次,作為“儀式”傳播最基本的作用在于確認。現代生活中,享受音樂成為人們的習慣,即是對一種美好生活態度的確認。從儀式觀的角度來看,傳播的功能不僅在于對表層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變化,還在于深層的文化理念、意識形態的變化。音樂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緩解壓力、娛樂消遣、陶冶情操,從古到今既是如此。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在奇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虞舜時代的韶樂竟對孔子有如此強烈的感染,這無疑是音樂傳播產生的作用。通過強化人的情感肯定韶樂的價值,在贊許音樂的同時,音樂背后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文化理念也被認同和確認。
第三,音樂作為符號體系,構筑了象征意義的空間即儀式。音樂中使用的人聲、樂器與其他的音聲組合,共同構筑了一個聽覺想象的空間,人們主觀的創造、想象和感覺,形成了儀式。傳者在儀式中的表演可以是虛擬的,表演內容必定會融入表演者的想象、感情、愿望、信仰和個人行為,但最后呈現出來的表演卻是真的,表達了群體真實和現實的情感和愿望,實現了當初傳者有意識假設的目的。我們將這個過程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擴展,整個表演構筑儀式的子項包括:參與者的視聽和感覺、象征性意義構筑的空間范圍和事件延伸,以及音樂傳播中單獨的音樂元素,這些構成了完整的表演,也形成了全面的儀式行為過程。音樂使參與者的聽覺受到刺激,通過音聲感覺,透過個人實際的想象,音樂溝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充當了儀式傳播的介質。一曲音樂本身就是一個單獨完整的象征符號體系,具有把社會的秩序規范、人的本能訴求和行為相互整合的功效和作用,在一定的表演空間和時間結構中把個人與社會相互聯系起來。音樂作為一個單獨的符號體系,以旋律和音符為載體,將特定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聽眾。
第四,以大眾傳媒為平臺的音樂傳播,更是異彩紛呈。人們對于音樂文化的接受更多地取決于媒體播出什么樣的音樂、重復次數,以及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⑥以多媒體為平臺的音樂節目與音樂創作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這種音樂媒介文化為觀眾帶來巨大的愉悅和滿足的同時,往往也容易成為流行的社會新聞和主流娛樂。由于媒體的強勢力量,所以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絕對“權威性”,操控著流行文化的話語權,很容易以其為核心形成儀式,激發和引導流行音樂。音樂流行的本質是人們音樂行為的連鎖同質反映和相繼模仿,對同一類音樂內容的接力,更大范圍的人們從事相同或相似的行為活動,便形成了潮流。⑦反過來講,一類音樂只有表達時下人們大致相同的情感訴求和行為思想,才會流行起來。媒體成為構筑音樂傳播儀式的載體和強勢力量,維系音樂傳播的生態系統,同時也承擔了相應的維持系統健康的責任。
綜上所述,音樂傳播的基礎,依附不同的“儀式”,不斷地演變、發展、流傳,并通過人與人的交流活動,傳遞了各種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思想感情。掌握它的傳播發展規律,有助于人們對音樂傳播規律的認識,從而不斷推進音樂傳播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傳播是信息的傳遞,還是一種儀式》[J].《國際新聞界》,2008(8)
②石義彬、熊慧,《媒介意識,空間與文化認同:符號權利的批判性觀照與詮釋》[J].《湖北社會科學》,2008(2)
③張兵娟,《媒介儀式與文化傳播——文化人類學視域中的電視研究》[J].《現代傳播》,2007(2)
④朱杰,《儀式傳播觀淺議》[J].《新聞傳播研究》,2007(2)
⑤周顯寶,《儀式戲曲及其音樂唱腔、音聲環境與空間意義——以皖南青陽腔的實地考察為例》[J].《音樂研究》,2005(2)
⑥楊皓暉、曾遂今,《傳播生態學與電視音樂文化傳播》[J].《求索》,2007(7)
⑦馮光鈺,《關于音樂與傳播的思考》[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3(3)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責編: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