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80后”一詞開始用于1980~1989年出生的年輕作家,后來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領域當中,涵蓋了整個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年輕人?!?0后”成長于改革開放后,如今悄然步入而立之年,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本文就媒體中“80后”懷舊現象做了簡單介紹,并對此做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這種懷舊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80后” 懷舊 游戲
一、“80后”懷舊現象
“后來聽說,LiLei 和HanMeimei 誰也未能牽著誰的手……”2010年初,《李雷與韓梅梅》走紅網絡,勾起了“80 后”對當年求學青澀歲月的無限追憶。懷舊之風愈刮愈盛,網絡上懷舊的文字、圖片、視頻被瘋狂分享和轉載,網友們紛紛跟帖留言、評論。隨著“80后”懷舊之風的盛行,有關懷舊的產品、影視作品紛紛出爐,而在這股潮流中,媒體發揮著推波助瀾的巨大作用。
“80后”的懷舊之風的興起與媒體有著很大的關系,媒體營造的“擬態環境”影響著公眾對事物的認知和認知方式,并引發和引導著社會輿論??梢哉f,“80后”懷舊潮流的風行是“80后”集體懷舊與媒體互動的結果。
首先看看紙媒。紙媒對于事物的呈現更多的是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方式。以《南方周末》為例,筆者試著以“80后”、“懷舊”的標簽在其官網上進行了搜索,彈出來的網頁只有六頁之多,時間跨度兩年之久,該報對此話題的關注只在這為數不多的一些文章里。2008年《南方周末》以《李雷都這么牛×了,韓梅梅卻不喜歡他》為題做了專題報道,提出“80后集體回憶”的概念。在此之前,南京的《現代快報》在2008年4月7日發表了一篇名為《“80后”網上集體懷舊曬童年,引發網友共鳴》的文章,各大網站紛紛轉載,《南方周末》的報道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青年報》在2008年7月18日發表的一篇名為《“80后”青年進入加速懷舊時代》的文章中則更加詳細地調查了“80后”的懷舊現象。其后,一首叫作《李雷和韓梅梅》的歌在網上走紅,再次掀起“80后”的集體回憶高潮。
電視傳媒的懷舊:有以懷念故鄉為主題的節目,比如早期鳳凰衛視《尋找遠去的家園》;有懷舊類綜藝節目,主要表現為播放流行過的一些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