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傳播研究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進入我國,至今方興未艾。本文主要描述我國對外新聞傳播現狀與跨文化新聞傳播研究現狀、闡述現代受眾在跨文化新聞傳播中的心理變化,并對我國跨文化新聞傳播中的主體形象建構提出三點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 新聞傳播 文化主體 形象建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我國學者視野的跨文化研究,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究其原因,這與每個現代人都無法回避的全球化浪潮有關,與交流和傳播在這個“地球村”里日益重要的地位有關,同時受到我國對外政策的影響。新聞,作為國家間跨文化傳播一個幾乎最為日常與集中的元素,它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比之其他領域更具有宏觀意義。但跨文化新聞傳播絕不僅是國家間出于政治或經濟考慮的博弈,在由網絡掀起的傳媒變革里,世界的距離進一步縮小了,人的延伸進一步擴大了,每個受到全球文明恩澤的個體都浸泡在跨文化新聞設置的“擬態環境”里,從思維到行為都受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我國對外新聞傳播現狀
無論是跨文化交際,還是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對象首先都是不同符號系統里人群的行為及其行為背后的動因,這涉及了習俗以及作為習俗基礎的思維。所以即使跨文化新聞傳播的內容與經濟、政治看似有著更多聯系,它最值得注意的核心部分仍是精神文化。
跨文化新聞傳播的背景是全球化與信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則是全球化在信息領域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它對全球化的反作用力遠遠大于其他領域的全球化,即可以說信息全球化是推動全球化進程的一大因素。
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對外新聞的挑戰主要來自國際傳播秩序的失衡和跨國媒體集團帶來壓力:就前者來說,目前傳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新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通訊社占據了80%~90%;就后者而言,世界最大的五家全球媒體跨國公司均來自發達西方國家,且其中兩個已經在中國大陸地區落地(時代華納與新聞集團均在廣東落地,而迪士尼與貝塔斯曼也已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市場)①。
從1995到2005這十年間,學者對于跨文化新聞領域的討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誤讀,包括西方對我們的誤讀與我們閱讀西方對我們的報道時所產生的第二次誤讀;2)編碼與解碼,這是從霍爾的理論探討跨文化新聞傳播出現誤讀的原因機制;3)寫作風格,即從文字報道的具象層面進行中西方新聞對比②。在跨文化新聞傳播研究里,學者們問題意識來源于原本就令人憂心的跨文化傳播現狀。不平衡是世界范圍內新聞傳播的一大表征,它背后有政治、經濟的博弈,更有根植于文化層面的因素。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占壟斷地位的西方新聞中,常常以丑態出現,發展不平衡、人權問題等負面報道的數量大大超過了積極意義的正面報道,這是我們必須盡力改變的新聞現狀。
二、跨文化傳播中的受眾心理
學者們在研究跨文化傳播中的受眾心理時,常用到“焦慮”這一概念。文化身份的構成包括了表面特征、心理構成和文化形象三個方面,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對于有跨文化體驗的個體,其三方面的文化身份的構成可能不是統一的,這時便會產生文化身份焦慮。③
具體到跨文化新聞傳播中,西方對我國的報道常常超出我們認知或接受范圍之外,這時我們對自身的文化認同處于一種危險狀態,于是開始焦慮,甚至將這種焦慮演變為自我文化的強烈否定,從而產生自卑的消極情緒。
事實上,受眾們正在經歷一場焦慮的轉型:在適應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身份的細化。此時的個體不再享有單純的中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新型的受眾可以是習慣且深諳西方新聞中不實成分、反對西方文化并堅守中國本土文化自信的捍衛者,也可以是習慣于接受西方新聞價值觀、認可西方文化且同時明確自己中國文化身份的西方文化推崇者。這樣的文化身份看似扭曲,但它并不存在認知上的矛盾,反而將每個部分融洽地交織在一起,所以不會帶給主體“焦慮”體驗。比如說本土文化捍衛者可以在表面特征與心理構成上堅持中國文化身份,他們知道西方報道對自己構建的文化形象與自己感知的有所出入,但他們已然習慣了這種“不一致”,并且從內心接受這一點。
以上舉例的這兩種細化的文化身份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究其原因,在進一步現代化的進程中,非西方社會完成了技術層面的西方化,而社會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提高,又鼓勵了該社會對自身文化的信心,從而主張精神層面的去西方化,于是就有了本土文化捍衛者。④而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西方新聞所創造出的擬態環境,以及自身文化、制度里存在的固有問題,不難導致一批西方文化推崇者的產生。
焦慮的轉型還體現在群體間的跨文化身份之間,而這都是網絡帶來的并發癥?;ヂ摼W的本質就是交往。以微博為例,人們在轉發某條新聞時,同時傳遞出去的還有自己的評論;發表意見是受眾在社區網絡中被賦予最大權利的活動,他們所發表的意見常常直接影響了信息本身的走向。
互聯網將各式各樣的人混雜在一起,并且提供了消解兩級傳播、構建多級傳播最為典型的平臺,傳者與受者的界限幾乎不存在,人人都是傳播者。在這兩點因素之下,原本傳統媒介的分眾傳播就不復存在,于是網民間的跨文化傳播就形成了。
三、在跨文化新聞傳播中進行形象建構
我國的跨文化新聞傳播面臨著諸多挑戰,而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里,掌握對外新聞傳播的主動權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乃至國家軟實力的鍛造十分重要,所以思考如何在跨文化新聞傳播中進行自我建構有著非凡的意義。
增強本土文化自信、進行本土文化創新、了解并尊重他國文化、尋求跨文化中的文化共通點,這些是跨文化傳播中需要堅持的一些基本原則。本文將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我國對外傳播地位的三個策略。
1、表達方式上樹立文化自信
比起理解外國文化,更難的是理解本國文化。⑤只有對自身文化有了深入的認識,在另一種文化占主導的環境里個體才不會迷失甚至貶損自我。而探討一種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研究它的語言。
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被推廣時,很多人擔心“裹挾在英語之中的文化帝國主義”也一道被推廣了,這種擔心并非杞人憂天。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權力大小在翻譯中就有所體現:英漢互譯時,譯者往往以西方人的語言習慣作為首要考慮。這種做法既反映了語言背后顯示的文化不平等交流,又進一步推進了文化霸權主義。⑥
欲改變這種現狀,在對外新聞傳播中,我們可以嘗試進行中式英語詞匯的創造——現有的tofu(豆腐)、kungfu(功夫)等詞匯,都是中國受世界歡迎的元素在表達方式上占據主體地位的體現,而我們可以通過新聞中的議程設置創造更多這樣的文化指標。其次是中式表意的嘗試,這里指的不是破壞英語里固有的語法規則,而是指用不與西方語法產生沖突的形式,進行中文的習慣性表達,比如多用排比,多用短句,在英文中揉入中文的美感,創造出個性鮮明的新形式。
2、以文化的魅力感召世界
藍海國際傳播促進會2008年進行了一項關于美國人眼中的中國的調查,在回答“希望了解中國的原因是什么”問題時,對中國文化、歷史感興趣的高居首位,達49%,比“中國不斷增加的政治、經濟實力”多出20個百分點。⑦這一數據明顯表達了我國的對外傳播優勢在于文化。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文化的瑰寶可謂數之不盡。在跨文化的視角中,我們的文化對于絕大部分他種群的人來說仍處于新奇階段。所以我們有大量的資源供以實用。而通過文化建立的議程設置,相對于經濟、政治新聞,更讓人愿意主動接受。
一個值得借鑒的例子是被網民成為“最佳國家形象宣傳片”的俄羅斯國家形象宣傳片,它使用了一切超越國度的文化元素來震撼人心:音樂、體育、科學、電影,在近乎完美的聲畫語言里,即使影片傳達的民族中心主義也能被人們輕易諒解,大家都已然沉浸于那些超脫意識形態的文化展現里。
3、通過意見領袖引導國際輿論
前文已有表述,現今網絡環境下的新聞傳播,傳遞的不僅僅是信息,還有伴隨信息一起兜售出去的個人意見。
仍以微博舉例,近幾年來發生的群體性輿論幾乎無一例外都來自微博。微博上那些被人轉發的新聞,往往都超越了信息功能本身,是附在新聞事件中的評論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從而促使受眾開始在群體間的大范圍傳遞。而近年來在中國發生的聲勢浩大的輿論現象往往容易引起國際的關注,它涉及了對外傳播,甚至其影響力將遠遠大于官方正式媒介所傳遞出來的信息。
意見領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們能夠強烈影響新聞中的議程設置??刂屏溯浾搶?,等于間接控制了對外新聞傳播。
任何一個失去自身文化根基的國家都將無法長存,唯有以更深刻的目光審視自身文化,熱愛它、相信它,才能在多文化并存的土壤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真正做到“求同存異”。
參考文獻
①李新宇:《挑戰與對策——中國對外新聞傳播與信息全球化》[A].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31-46
?、陉P世杰,《中國跨文化傳播十年回顧與反思》[J].《對外大傳播》,2006(12):32-36
?、蹎尾?,《緊急狀態下跨文化傳播的焦慮及其消解》[J].《國際新聞界》,2006(1):28-32
?、躘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2002
⑤[美]愛德華·T·霍爾:《無聲的語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2
⑥單波、熊偉,《跨文化傳播的語言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2009(4):133-140
⑦李宇、關世杰,《提高對外傳播影響力的文化路徑:以文化吸引力增強議程設置力》[J].《電視研究》,2010(10):28-31
?。ㄗ髡邌挝唬喝A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