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韓國特約記者儲黎
博士去當清潔工 就業難可能是現在韓國政府最為頭疼的事,大學生們首當其沖,不少人甚至延期畢業“避難”。不久前有新聞報道說,首爾市江西區的道路清潔工招聘,有90多人報名,其中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有28名,甚至還有一名是在讀博士生。他接受采訪時說:“嘗試過一些應聘都不成功。至少這份工作有養老金和醫保,面對現實吧。”
就業率低與韓國學歷泛濫、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有關。韓國這些年大學不斷增加、擴招,高中升學率從上世紀末的33.2%飛躍到了現在的80%以上。由于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加上“好工作”的數量逐漸減少,矛盾就來了。2011年,找不到工作的高學歷人數增加了300萬,韓國國內要求調整大學結構、抵制盲目招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駐美國特約記者田偉華
抓完螃蟹抓鯉魚 周末聚餐,朋友們聊起了奧巴馬要抓鯉魚的新聞:白宮最近打算花5000多萬美元,防范亞洲鯉魚“入侵”五大湖地區,破壞生態平衡。有人給白宮建議,多吸引些中國游客,“把鯉魚吃光”;還有人建議,應該教主婦做黃河大鯉魚,美國人愛吃了就不嫌鯉魚多了。當時我們餐桌上有道“糖醋鯉魚”,朋友說:“來來來,響應總統號召,吃了它!”
這事讓人想起五六年前的“大閘蟹事件”。當時,美國岸邊發現了俗稱大閘蟹的中華絨螯蟹。由于這種螃蟹在適當條件下能大量繁殖,會對美國當地的藍蟹構成威脅,媒體就驚呼“大閘蟹入侵”,并熱烈討論。好在大閘蟹最后沒繁衍起來,美國人空擔心一場。不過,美洲大陸與亞歐大陸相對隔絕,生態環境既優越也脆弱,有些在我們看來的小事,放在美國卻是天大的事。
駐日本特約記者熊祎
“燒錢”上千萬,只為做實驗 不久前,日本國土技術政策研究所在茨城縣搞了個“天價”實驗:用兩個小時時間,燒毀了一棟耗資3億日元(約合2300萬元人民幣)的三層高木制校舍。官方解釋說,這么做不是制造火災,而是為了測試木材的耐火性能;不是浪費木材,而是在“推銷”木材。原來,二戰后,日本出于安全考慮,限制公共建設中大量使用木材。但隨著政府的造林號召,木材不斷增加,使用率和出口量卻跟不上,因此造成大量積壓。日本國內許多專家于是提議,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合理地使用木制品,“燒樓”這個帶有宣傳性質的“天價”實驗就出爐了。
但不少民眾不認同這一做法,有評論說,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政府拿這么多納稅人的錢去燒太不正常,有人抗議說:“下次干脆直接燒現金好了。”
駐意大利特約記者滕蕓
打不垮的比薩生意 在歐債危機影響下,意大利經濟今非昔比,奢侈品業、娛樂業等很多行業受到影響慘淡經營,有一個行業不但沒受任何影響,反而生意更好,這就是比薩餅銷售。
對意大利人來說,比薩早成了國家的標志之一,吃比薩更是根深蒂固的習慣。我在意大利這些年,沒看過他們何時厭倦過這種食物。另外,比薩餅本身就是平民食品,經濟一旦出現危機,一些人便開始緊縮開支,不去花錢多的高檔餐廳消費。比薩餅既實惠又方便,成了很多人的最好選擇。
意大利人為了讓比薩餅生意長久,也在不斷“思變”。一方面,探索新品種,巧克力比薩或水果比薩在羅馬已經上市;另一方面,他們大力發展速凍比薩,并堅持薄利多銷,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編輯:廖楠 美編:黃浩 編審: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