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距贛州市82公里、省會南昌346公里。全縣轄25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304個行政村、4364個村民小組。2011年底,總人口79.1萬,其中農業人口66.8萬。全縣國土總面積32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93萬畝、山地360萬畝。立足“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的縣情,興國縣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業發展有關精神,堅持以“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活動為總攬,大力實施農業現代化發展戰略,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一、總體情況
興國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284天),年平均氣溫18.8℃,極端最低氣溫-5.2℃。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森林覆蓋率74.3%,山地以紅壤為主,土壤多是酸性(PH值為4.8-5.1),具有豐富的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加快農業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2011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42198萬元,農民人年均純收入3790元。
二、發展現狀
近年來,興國縣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為引領,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至目前,全縣共實施新農村建設點2207個(其中省扶點1042個),占全縣自然村的73.4%,惠及農戶7.38萬戶33.21萬人,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興國縣主要抓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不斷壯大以臍橙為主的果業、油茶和生豬產業。興國縣充分發揮山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傳統優勢的贛南臍橙產業和油茶產業。至目前,全縣種植果業面積達17.7萬畝,其中臍橙8.6萬畝、甜橙3.5萬畝,其它果類面積5.6萬畝。2006年以來全縣新植油茶5萬畝。全縣1000畝以上開發基地6個、油茶加工企業3家,有標準化油茶苗木培育基地1個。為配合臍橙和油茶產業發展,興國縣積極推廣“豬-沼-果”、“豬-沼-茶”模式,引導具有傳統優勢的生豬產業上山,有力促進了生豬產業發展。2011年全縣年出欄萬頭以上豬場有3個,年出欄千頭以上豬場有15個,2011年飼養量40.08萬頭,存欄15.02萬頭,出欄25.06萬頭。
2、穩健發展煙葉、制種、花卉、蔬菜等高效產業。糧食生產方面,立足提高復耕指數,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達75萬畝,綠色水稻標準化生產面積12萬畝,2011年水稻總產量27.08萬噸。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農業。2011年煙葉面積6508畝,產煙2.1萬擔。制種面積8210畝,產種205萬公斤。各種苗木培植基地2600畝。蔬菜種植面積14.2萬畝(含復種面積),產量28.54萬噸,在原有5個贛州市中心城區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礎上,今年在埠頭、瀲江、高興、龍口等地又新增基地5個。
3、同步推進以灰鵝為主的家禽飼養業和水產業。2011年出籠灰鵝102.4萬羽,飼養量152.3萬羽,存籠49.9萬羽。建立種鵝擴繁基地4個,商品鵝養殖基地6個,年出籠千羽以上養殖戶6個。2011年全縣養殖水面6.3萬畝,其中水庫2.97萬畝、池塘2.9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2.21萬噸。
4、農業產業化經營顯成效,農業經濟健康發展。至目前,全縣擁有省、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8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各類農業合作經濟組織152家。農業品牌逐步創建,全縣申報認定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基地3個,成功創建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各類品牌1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種2個(興國灰鵝和興國紅鯉)。2011年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產值19.60億元,出口創匯3.2萬美元,分別同比增長8%和125%。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興國縣在農業產業化發展及品牌創建上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整體發展不平衡,發展水平還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仍然很多。一是資金扶持力度不夠。一方面優勢主導產業及特色產業的補助不多,另一方面對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基地的補助不多。不能較好激發發展產業熱情。二是農民思想觀念落后,影響產業規模壯大。相當多數農民習慣于傳統的種養方式和習慣,每年局限于種些水稻、花生、紅薯,養雞、鴨、豬等,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還有不少農民對政府產生了依賴思想,特別希望政府在項目、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能夠大包大攬。三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低,經營管理和新技術運用不到位。雖然成立了一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但真正能夠帶領合作成員闖市場、參與競爭、起到龍頭作用的卻很少,距集約化、產業化、專業化生產經營組織標準相差甚遠。
2、加快土地流轉的困難和阻力仍然很大。由于全縣土地少且分散,土地承包時是好田差土搭配分,致使不少農戶有多處小塊田地,制約了土地流轉的規模。且多數都是因外出打工進行臨時性流轉,一般以一年為期限,導致租種土地的農戶掠奪性生產經營,土地肥力難以提高;加上轉出戶與轉入戶多在親戚和鄰居之間進行,向大戶流轉的較少,難于形成規模經營。在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有的對土地的眷戀還很深,寧愿讓土地荒著也舍不得將土地流轉出去;還有的農戶,由于對政策不了解,認為將土地流轉出去就等于失去了土地,自己賴以生存的資源將不復存在;有的則趁機抬高流轉費,想要獲得較多收益。部分干部認為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戶之間的私人行為,沒有嚴格按照《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要求管理。
3、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興國縣勞動力轉移培訓滯后,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勞動力培訓就業觀念亟待轉變。長期以來,由于受輕視體力勞動的陳腐觀念和全社會“重文憑之風”的影響,人們對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存有偏見。認為職業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文化知識學得少,專業技術學不好,總感覺接受職業教育文憑低、知識少,只能做簡單的重復性工作,地位低人一等。受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職業學校生源萎縮。二是職業培訓學校由于職業教師缺乏,培訓專業單一,也影響了職業學校生源和培訓質量。三是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建成后,雖能按照職責要求開展工作,但由于部分勞動保障事務所未按要求設立工作場所,添加設備設施,影響了勞動保障事務所工作的正常開展。四是勞動力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突出。興國縣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部分農村土泥工、土木工、土車工、土電工只懂得粗略技術,不懂理論,又沒有獲得證明其職業技術水平的技術職稱,打工仍然是普工的報酬。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的速度加快,第二、三產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將越來越高,農村勞動力在自身素質和技能上的不足,將使他們轉移就業的領域越變越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培植力度,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通過龍頭企業,引導農民有組織地走向市場,有效克服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一是要把發展龍頭企業與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結合起來。二是企業必須確定立足農業謀求發展的經營思路,避免不切實際盲目上項目,鋪攤子。龍頭企業要向大(帶動面大)、高(技術含量高)、長(產業鏈條長)的層次發展。三是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求農業的發展,運用現代工業生產的方法管理農業企業,以市場引導生產,以流通帶動生產。按照誰有能力當龍頭就扶持誰的原則,實行定點培植、重點引進,盡快培育一批特色龍頭企業。
2、加強扶持引導。農業產業化的主體是企業和農戶,政府職能部門要搞好規劃和政策扶持,幫助解決產業化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重點要做好引導、支持和推動工作。通過制定和落實扶持政策、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支持重點產業發展。通過科技服務和技術指導,為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要整合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將財政、農業和發改等部門爭取的產業化扶持資金捆綁使用,增加資金總量集中投入產業化經營。
3、加大農產品品牌的創建力度。要進一步引導企業和農戶樹立品牌意識,下大力氣做響做亮特色品牌;要鼓勵創建品牌,要采取知名品牌評選等方式,培育省級、國家級品牌。
4、積極發展農村各類專業組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完善品牌經營、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的主要途徑。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既可以提高企業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水平,又能推進優勢品牌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聚集。因此,要進一步發揮專業合作組織在連接小生產與大市場、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認真總結和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品牌”的模式,完善產業經營機制,積極鼓勵龍頭企業創辦各類合作組織。
5、落實保障機制。建立農業經營風險保障機制,保護農民合法經濟利益。積極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努力降低自然災害和疫病對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幫助農民自我保護,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