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蒼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米倉山南麓,境內最高海拔2281米,最低海拔380米,土質良好,雨量充足,無重污染源,有機農產品發展優勢得天獨厚。目前,全縣有茶葉15萬畝、干果22萬畝、水果4萬畝、獼猴桃3000畝,年產干茶2500噸、核桃6000噸、森林蔬菜370噸,農業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效應。
近年來,旺蒼縣先后被評為全國第二批國家級杜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國第六批國家級紅桃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國第七批國家級米倉山綠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四川省10個特色效益農業(茶葉)重點基地縣之一、四川省首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川北富硒茶產區,“旺蒼杜仲”、“米倉山茶”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1年11月,旺蒼縣又被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授予全國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稱號,全縣已有2456畝茶園、1800畝獼猴桃園通過了有機產品基地認證,50.5噸干茶、540噸鮮獼猴桃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有機產品實現年產值3894萬元。據統計,綿陽市通過有機產品認證及基地認證的企業共有13家5種產品,其中旺蒼縣就有7家企業2種產品,在全市名列前茅,有機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目標責任。一是建強組織領導體系。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有機產業發展工作思路,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有機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質監局,由縣質監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全面負責抓好全縣有機產業的規劃、基地建設、產品認證、基地認證、督查督導等工作。同時,各鄉鎮也分別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生態有機農業發展工作組,設立了鄉鎮生態有機農業辦,具體負責轄區內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區建設及產業發展方案的制定、落實,全面做好各項配套服務工作。二是加強目標考核管理。制定下發有機農業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工作措施、保障機制和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縣委、縣政府將有機農業產業發展列入年度重點工程項目,納進綜合目標考核范疇。三是加大監測檢查力度。縣質監局、縣農業局(茶辦)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執法檢查人員,深入有機農業生產鄉鎮、基地、企業的田間地頭、加工廠房、生產車間,檢查指導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情況;縣環境監測站定期對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進行空氣、土壤、水文的監測,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
(二)加強宣傳發動,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一是大力開展宣傳工作。堅持把發展有機農業作為老百姓自己愿意并主動參與的民心工程來抓,始終在尊重群眾意愿、實現群眾利益的過程中推進工作。借助各類會議、廣播電視、政務村務公開欄、農村遠程教育等宣傳途徑,對發展有機農業的目的、意義和創建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工作方案及要求進行了全面部署和廣泛宣傳。二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活動。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深入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開展調研走訪活動,通過召開“壩壩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詳細了解群眾的想法和意愿。三是積極組織農戶投工投勞。優先組織當地村民參與技術性不強的工程項目,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民群眾自愿參與的積極性,在各有機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創業興家的良好氛圍。如木門鎮在發展有機茶葉產業中,將土地集中流轉給茶葉企業用于發展規模化茶葉產業,當地農戶不僅可以通過租賃土地獲得補償收益,還能在茶園就近采茶打工獲得勞務報酬。柳溪鄉在發展核桃產業過程中,將土地承包給苗圃業主,當地農戶在獲得土地補償收益的同時,還能在核桃苗圃基地通過參加整地、鋪膜、澆灌等勞務活動獲取一定的工時報酬。
(三)加強服務指導,構建技術保障機制。一是建立有機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體系。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標準”、“公司+合作社+基地+標準”等發展模式,探索和推廣各種高效有機農業發展方式,全力推進有機農業產業發展。二是建立生態有機農業發展技術推廣網絡。建立鎮(鄉)、村“兩級”和高、中、初“三級”技術培訓體系和網上信息交流體系,定期聘請認證機構檢查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解決生態有機農業發展所需的品種、技術等關鍵性問題。三是嚴格生態有機農業生產、加工的操作規程。首先,在生產環節實行登記卡制度,嚴格把握生產環節,對農民從事生態有機食品生產種植各環節牢牢把關,認真記錄造冊。其次,要求收購加工生態有機食品的企業必須嚴格執行相關標準,并在銷售生態有機食品過程中從嚴把關。
(四)加強環保監控,保障產品質量安全。一是加強環境保護,嚴防有機農產品的工業污染。通過鄉、村各級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禁辦、停辦對大氣、水體、土地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所有新上工業項目必須經過環保論證,達到環保標準;對現有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及時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或停產。二是加強監控管理,建立有機農業物資供應系統。通過在縣級建立生態有機農業投入監控中心,鄉鎮成立生態有機農業監管辦公室,村級設立生態有機農業投入品監控站,建立完善了有機農業物資供應系統,包括種子、種苗繁育、生物農藥、肥料、飼料的配置供應。三是注重源頭監控,嚴抓生態有機農業投人品管理。嚴禁化學除草劑、化學農藥、化肥、化學添加劑和生長激素等進入生態有機農業生產及加工區域。嚴格控制生態有機農業限用的生物制劑、合成肥料等的流通和使用,做到禁止使用品一律嚴格禁止,限量使用品一律嚴格控制用量。生態有機農業使用品的使用,必須經縣、鄉鎮有機農業辦公室試驗示范后方可推廣使用。
(五)加強體系建設,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一是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完善有機農業標準化體系,成立了由相關技術人員組成的地方標準起草小組,本著“有標貫標、缺標補標、無標制標”的原則,在遵循產品質量、生產技術規程、產地環境條件等行業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茶葉、獼猴桃種植和加工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米倉山茶》、《米倉山茶產地環境條件》等4項地方標準,收集整理了《有機食品茶葉》、《有機食品茶葉產地環境條件》等26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健全完善了茶葉、獼猴桃標準體系,從種植條件、育苗、栽插、施肥、管護、病蟲害防治、收割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規范。二是建立監測檢查體系。充分利用現有的農產品監測設備和質量檢測設備,定期對農戶生產的有機產品進行監督抽樣檢查,對不合格產品,認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同時,加強對茶葉、獼猴桃農用物資的質量檢查,全縣先后組織開展專項檢查10余次,均未發現有假冒偽劣農資。三是完善目標責任體系。建立了“縣(有機農業發展辦公室)-鄉鎮(農業服務站)-村社(專兼職農技員)-戶(農戶)”的四級責任網絡,做到了組織機構、陣地、人員、任務“四落實”,有力有序推進有機產品發展工作,在各有機產品生產基地的村與村、社與社、戶與戶之間形成了你追我趕、爭當示范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取得成效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有機產業布局基本形成。堅持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規范化、生態型“四化一型”思路,“打有機牌、走生態路”,以“一茶一桃”為重點,先后建成了以木門鎮、高陽鎮、五權鎮、化龍鄉為中心的4個萬畝生態茶葉示范園和嘉川鎮慶寨村雞鳴山為中心的1800畝有機獼猴桃種植基地,基本形成了構建覆蓋12個鄉鎮、50個村的萬畝有機茶葉產業園區,茶園總面積達到20萬畝,成為四川省10大茶葉基地縣之一。旺蒼縣木門茶葉萬畝示范區、五權茶葉萬畝示范區被省農業廳認定為首批四川省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作為全省40個產業基地強縣之一,目前旺蒼全縣茶園面積達到20.1萬畝,茶葉產量達到2500噸、產值實現4.1億元,農戶的鮮葉收入最高達10萬元,茶農人均增收700元以上。
(二)龍頭企業實力增強,產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整合米倉山茶業、桃源茶業、廣元仁和商貿等5戶茶葉企業,組建了四川米倉山茶業集團有限公司,并將其成功創建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截至2011年底,全縣共建成了62家產業化經營的茶場和6戶投資500萬元以上的茶葉經營企業,四川米倉山茶業集團有限公司等6戶茶葉龍頭企業生產的干茶和四川東河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獼猴桃產品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培育發展了木門鎮龍山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省級)、五權鎮清水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東河鎮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起了“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發展體系,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有效地提升了特色產業發展層次。
(三)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生態品牌價值明顯提升。堅持以集貿市場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載體,以專業合作社為紐帶,逐步構建起以產品集散、現貨交易為基本流通模式的原產品和初加工產品市場大流通格局,農民進入市場的步伐明顯加快,農產品商品轉化率大大提高。同時,通過紅軍文化、旅游文化與茶文化的有機結合和“米倉山茶杯”茶葉品評會、川西北片區名優茶培訓會、2011中國茶廣元·有機·低碳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推介活動的舉辦,米倉山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極大提升,先后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茶杯”優質獎、四川省名牌產品、四川省著名商標、國家有機茶產品認證等多項殊榮,其產品不但銷往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國內各大城市,還遠銷美國、日本、加納等海外市場,成為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接待專用茶和廣元特色農產品“七絕”之一。
三、幾點體會
(一)強化領導,科學規劃,是搞好有機產業發展的前提。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科學合理的整體規劃是推進有機產業發展的可靠保障和首要前提。抓好有機產業發展,不僅要有好的規劃布局,還需要各級領導、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沒有政府的強力推動,就不會帶來有機產業的持續發展,不會實現土地的規模集中流轉。只有政府“有形之手”緊握“市場無形”之手,才能夠強力推進有機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是搞好有機產業發展的關鍵。農民群眾是有機產業發展的受益者,也是生產者和參與者,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高低程度,直接決定著有機產業發展的成效。群眾積極參與既是發展有機產業的現實要求,更是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只有把群眾參與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增強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才能推動有機產業發展的健康快速發展。
(三)科技創新,企業經營,是搞好有機產業發展的支撐。加快有機產業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加強技術指導,走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之路,建立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共同利益聯結機制,才能實現有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要實現有機產業的提檔升級,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方向邁進,單靠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難以做到,只有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引入大型資本,才能帶來有機產業的大發展、大提升。
[作者簡介]
曾楚,四川省旺蒼縣委辦公室。
責任編輯: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