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和精神支柱,社區文化則是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文化對活躍和繁榮城市文化,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打造健康有益的精神家園,營造社區健康向上的良好風尚、精神面貌和人際關系,構建和諧幸福社區,有著重要的意義。活躍和豐富社區文化,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重要表現和形式,需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著力培養群眾文化骨干,是活躍社區文化的基礎
在經濟快速發展,社區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的條件下,活躍和豐富社區文化不僅成為社區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而且是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社區文化正成為群眾的自覺要求和動力。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與其他社會事業的發展一樣,凡是社區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地方,往往也是文化骨干的作用比較突出的地方,而這些骨干的共同特點,就是自身對文化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特長,而且熱心公益事業,具有較強的奉獻精神,愿意與社區居民共同分享文化的魅力。如何因勢利導,培養群眾文化的骨干,提高農村社區文化活動質量?組建文藝團隊,積極組織開展文化和體育賽事,引導社區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并在活動中注意發現、挖掘、積累和培養文化骨干,發揮骨干的示范引領作用,顯得十分重要,也是活躍和豐富社區文化的基礎。社區文化骨干需要在實踐中扮演好四個角色。
一是社區文化活動的組織員。挑選在文藝和體育方面有特長的社區居民,動員和鼓勵他們積極加入社區文化活動隊伍,不斷壯大社區文化活動隊伍,組織和開展日常訓練,使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來,是社區文化活動組織員的重要任務。社區文化活動組織員要把準居民的興趣和愛好的脈搏,使活動成為凝聚社區居民活力的重要載體。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挖掘更多有特長的家庭,以家庭組合的形式,參與文化活動,促進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更應該是社區文化的重要功能。
二是社區文化活動的指導員。隨著活動開展的增多,無論是表演者自身的要求,還是社區居民欣賞水平的提高,都會對文化活動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表現為期望得到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培訓。黨委和政府要順應形勢,建立社區文化指導員,并主動深入社區和農村,積極為文化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幫助居民提高技能和演出的水平。這也是有關部門在新形勢下服務群眾、服務基層的有效途徑。
三是社區文化設施的管理員。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注重投入,建設社區文化陣地,文化設施不斷增多、功能更加完善,成為社區文化活動得以持續開展的重要條件。社區文化指導員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設施和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效用,加強管理,幫助解決農村、社區文化公共設施“建多用少”的問題,更好地發揮效益。
四是社區民間文化的維護員。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或民間文化,成為凝聚一個地方的精神力量。民間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區文化指導員要善于把時代精神與民間文化相融合,為古老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在社區活動中,安排一些古老文化藝術活動的表演,讓古老的文化更多地被人們所熟知,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里展現出獨有的歷史文化魅力,從而使這些古老的民間文化得以傳承、發揚和光大。
二、建設社區群眾文化廣場,是豐富社區文化的條件
社區文化也被稱作“沒有圍墻的文化中心”,道出了其特點,而其作用和意義更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活躍和豐富社區文化,需要依托一定的條件。建設社區文化廣場,就是活躍和豐富社區文化的重要條件。
一是發揮展演功能,搭建群眾文化舞臺。越來越多的居民已經不滿足于欣賞文化活動,而有了躍躍欲試的沖動,愿意參與文化活動的表演。宣傳和文化部門要主動牽頭,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制訂年度廣場文化活動方案,落實廣場文藝演出任務,引導與培育廣場文化,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廣場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既是群眾自我展示的舞臺,又是展示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
二是發揮參與功能,打造休閑娛樂平臺。廣場文化的特點,是門檻相對較低,參與面廣泛,可以吸引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興趣、不同層次的居民群眾參與,有著廣泛性和群眾性特點。利用廣場文化的平臺,使社區居民成為文化廣場的主角,可以在散步、健身等率性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發揮教化的作用,使居民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并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
三是發揮傳播功能,建設宣傳教育陣地。優秀文化是人們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把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文化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的形式,借助廣場文化廣場的平臺和文藝的形式進行宣傳,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避免空洞的灌輸式的說教,能夠被群眾所接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宣傳的成效。在廣場文化活動中,既可以有社區居民自編自導的節目,又可以有有關方面組織的道德教育、科技普及、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內容,營造獨特的社區文化魅力。通過這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成為宣傳教育的新穎陣地,既能弘揚社會主旋律,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又能培養健全的人格,進而提升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三、部門共同參與社區文化,是群眾文化常青的保障
社區文化雖然是社區居民自娛自樂的重要形式,但不止是社區居民的事情,還是黨委政府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把握和重視社區文化建議,加強農村和社區群眾的文化建設,是社區文化常青的保障,也是長盛不衰的源動力。因為,從實踐看,目前的社區文化還處于起步階段,也沒有形成產業,不僅不會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反而需要增加投入。這就需要黨委政府著眼于長遠的戰略的高度,制訂社區文化發展規劃,加大對社區文化的扶持,財政和文化等相關部門更要齊抓共建、形成合力,為社區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撐起一片天。作為社區共建單位,尤要以主人翁的態度,主動參與社區活動,實現社區與共建單位的良性互補、和諧發展,注重發揮職能優勢,幫助社區興辦實事,營造濃厚的共建氛圍,形成共建單位關心、支持、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局面。重點要做好“三同”。
一是活動共同策劃。相關部門要順應社區文化興起的形勢,主動與社區居民共同策劃社區文化,給予文化活動必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技術性的指導,從而提升社區文化的檔次和水平。當然,要注意把握好策劃的度,是共同策劃而不是包攬代替,社區文化需要更多地體現草根性、通俗性和普及性的特點,多些群眾創造的原汁原味,具有雅俗共賞的特質,防止曲高和寡的尷尬,失去群眾文化的特性。
二是經費共同承擔。相關部門在可能的情況下,對群眾性的社區文化活動給予資金上的扶持,共同承擔相應的經費,資助添置必要的文化活動器材,使廣場文化活動能夠有持續的物質保障。從現階段而言,因為社區經濟基礎不一,而文化活動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社區文化需要有資金支撐。共同承擔社區文化活動經費,可以為社區文化注入血液,促進社區活動長盛不衰和蓬勃發展。
三是節目共同參與。在幫助策劃并給予資金扶持的同時,政府部門不妨主動編排節目,參與到廣場文化中,或者派員客串文化節目,營造干群同樂的氛圍。堅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優勢和傳統,參與廣場文化,實際上也是新形勢下走群眾路線的一種形式。因為通過文化活動,可以增進友誼、互信和理解,從而推動和促進工作的落實。社區文化活動雖然是精神層面的需求,但精神可以反作用于物質,凝聚起重要的力量,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重要的物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