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萊辛根據“拉奧孔”群雕而著的美學名著《拉奧孔》,被譽為“現實主義美學里程碑”和“啟蒙運動思想武器”。本文從宏觀的角度,全面詳盡地介紹了萊辛《拉奧孔》的基本觀點,探討了其歷史現實的意義、作用及其局限性。
關鍵詞: 萊辛 《拉奧孔》 美學 群雕
1.引言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文藝批評家、劇作家,德國古典現實主義的奠基者,德國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直接的先驅。別林斯基談到德國民族文學的誕生時說道:“德國文學的革命不是由一個偉大詩人開始,而是由一位智慧而剛毅的批評家萊辛來完成的。”這句話說明了萊辛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1766年,萊辛發表了他的代表作《拉奧孔》(Laokoon),他通過比較雕塑“拉奧孔”和史詩中的“拉奧孔”的不同,深入細致地提出關于詩的特殊規律的思想,關于詩的規律與其他藝術規律相區別的思想。這對當時的德國有深刻的革命意義,并成為后來文學上現實主義美學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為19世紀進步的現實主義文學的繁榮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科技高度發達、審美藝術百家爭鳴的今天來重新審視這部美學巨著有深刻的意義。
2.萊辛《拉奧孔》的基本觀點
萊辛的《拉奧孔》論證了詩和造型藝術的區別和界限,闡述了各類藝術的共同規律性和特殊性。
萊辛認為,一切藝術皆是現實的再現和反映,這是藝術的共同規律。只是繪畫、雕刻以色彩、線條為媒介,訴諸視覺,其擅長的題材是并列于空間中的全部或部分“物體及其屬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繪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詩以語言、聲音為媒介,訴諸聽覺,其擅長的題材是持續于時間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運動”,其特有的效果則是展示性格的變化與矛盾和動作的過程。他還討論了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刻和時間藝術的詩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補充。繪畫和雕刻可寓動于靜,選擇物體在其運動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觀者想象這物體在過去和未來的狀態。詩可化靜為動,賦予物體的某一部分或屬性以生動如畫的感性形象。萊辛看到了文藝的共同要求,就是賦予描寫對象以生動的、豐富的具體形象。就各類藝術所表現的美學理想看,“表達物體美是繪畫的使命”,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詩則不然,它所模仿的對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與滑稽皆可入詩。[1]
3.萊辛《拉奧孔》的歷史意義、地位和作用
萊辛的《拉奧孔》誕生以來,一直受人關注,對它的評價也是見仁見智。
朱光潛認為:“《拉奧孔》這部美學著作不但是德國古典美學發展中的一座紀念坊,也是啟蒙運動的反封建反教會斗爭中的一個強有力的武器。這部著作涉及了當時德國文化界一些爭論激烈的根本性的問題,它的聯系很廣泛,而它的內容也很豐富深刻。”[2]
歌德說:“這部著作把我們從一種可憐的觀看領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這樣久被曲解的一句話‘詩猶如畫’忽然被清除了,造型藝術和語言藝術的區分明晰了,兩種藝術的頂點從此分開了,雖然它們的基礎非常接近……這種美好的思想,猶如閃電一樣,照亮了我們,一切到現在為止還在起指導作用的批評都像是穿舊了的上衣一樣被拋棄了。”[3]
《拉奧孔》對美學的主要貢獻不僅僅在于一些個別論點,還在于對德國古典美學發展的推動力。《拉奧孔》一出版,立即引起德國學術界的普遍的重視和熱烈的討論。對《拉奧孔》給予高度關注的還有席勒、黑格爾、馬克思等世界一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
4.萊辛《拉奧孔》的局限性
萊辛的《拉奧孔》的理論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朱光潛指出,在《拉奧孔》中,萊辛仿佛把文藝看成一種獨立的而且孤立的自然現象,與社會基礎并無直接的關聯。
萊辛的這本著作副標題為“論詩與畫的界限”,但他卻主要分析的是雕塑,以它代替了對畫的分析。雕塑同繪畫同是空間里的造型藝術,本可相通,但雕塑是在一個三維的空間里表現型,繪畫是在一個平面的二度空間里表現型,這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萊辛美學思想的另一個弱點是它缺乏辯證思維。萊辛一方面承認,現代畫已經能夠模仿自然的一切,美的事物只不過是自然中極少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他為了維護“美”這一所謂的“藝術的最高原則”,而把形象丑排斥在繪畫題材的范圍之外。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5.結語
《拉奧孔》對詩學、文學和美學的發展具有的革命性的意義,在當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今人在學習、研究和探討萊辛的《拉奧孔》及其美學思想時應該運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實事求是、客觀正確地去審視和評價。
參考文獻:
[1]張瀟月.淺析萊辛美學名著·拉奧孔[J].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4):24.
[2]萊辛著.朱光潛譯.萊奧孔[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歌德著.馮至譯.詩與真[M].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63.
[4]萊辛.萊奧孔[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