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學存在缺失的一面:輕視生活,漠視生命,無視生態?!吧睢笔钦Z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教育學生懂得“生命”的意義是語文課程的教育價值所在,創建和諧平衡的語文教學內外“生態”關系是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要很好地把這三者統一協調起來,發揮語文教學的結構功能。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生活 生命 生態
我們的語文到底缺失了什么,是一個令人感傷和感懷的話題,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如果不是過多地數落語文的不是,而是站在建設的立場上看待語文,至少有這么三個方面,語言一直是“劍走偏鋒”:輕視生活,漠視生命,無視生態。
一
一旦把語文置于真正的“生活”之中,語文就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煥發勃勃生機。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學習目標上,對學生的新的要求,就是一種“生活化”的主張。它強調學生在學習時應有的一些“行為動作”,就是一種學習的“生活化”樣式。
語文課程與生活有著天然的聯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內容就是語文課程的內容。語文課程的內容來自生活,生活即語文;又用于生活,語文即生活,從而提升生活的質量。學習語文,就是學習生活,學會生活。語文課程是生活的課程。
比如,現代生活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文化、新思想、新名詞與日俱增,且推陳出新,若背離生活語境,我們很容易與社會產生隔膜,并由此與學生恍如隔世,不可交流。語文教學不能無視時尚文化和鮮活的生活。封建時代的舊語文倡導學生讀書,有一定的局限,社會傳播的不過是儒家的幾部所謂經典,沒有多元文化視角,科技類、新聞類、實用類等文章被排斥在閱讀范圍之外,更沒有國際視野?,F在信息海量,科技發展迅速,出版業繁榮,創新資源豐富。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語文教學若還是拘束于小課堂,以及半年學習一部教材的不足三十篇文章,學生注定學不好語文。在學生生活的環境中,網絡、傳媒、交際等都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信息資源,學生學習獲取資源不能僅僅依賴教師、教材和課堂。過去一些優秀教師把學生帶出教室,走出校園,增加社會閱歷,這固然有益,但是不可轉變為穩固的教學行為而產生穩定的學習效益。我們還可以轉變思路 ,通過影視、廣播、報刊、網絡等渠道足不出戶地增加閱讀實踐,獲取有益于學生自主發展和健康成長的信息。
因此,我們必須順應潮流,根據語文新課程改革精神,切實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創建語文學習的大市場大環境,讓學生由課本到社會,從課堂到生活,關注時代,留心生活,讀“活”書,做新人。因此,要確立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需求為出發點,以語文文本為原點,打通古今,串聯左右,擴大閱讀范圍,捕捉和積累新的語文文字信息。語文學習無處不在,處處留心皆學問。
二
對生命的漠視,導致語文生命價值的丟失。新課標指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該保護好學生的心靈,教學活動也應該有利于學生的人文建構。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應定位在關注個體的理想化生存與發展上,它既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又是學生心理、智能生成的過程,它的基本功能除了知識積累之外,更應具有啟蒙喚醒功能、情感熏陶功能、智慧生成功能與價值引導功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具有文化方面的優勢與影響力,缺乏文化引導的教育只會變成對學生的奴役、宰割與摧殘。德國教育家雅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明確指出:“教育影響人的價值定向與愛的方式的生成?!?br/> 因此,語文課堂既要著眼于課堂,又要延伸拓展到課堂之外;語文既要給學生語言、情感熏陶的即時功能,又要給學生順利走上社會服務于其人生的延時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了解生命價值、生存意義的重要渠道,因此,語文教學的最高層次就應該是生命的教育,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關注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具體地說,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育過程中,應該融文本、教師、學生靈魂深處的生命意識于一體,最終給學生以生命的思考,人生的啟迪。
經過上述的審視與思考,我認為,教學要站在關注人的生命的高度,以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實踐活動為旨趣,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蘊含著高度的生命意義與價值;教學過程不是一種單純的認識過程,而是生命意義的發生、創造與凝聚的過程,是主體對生命內涵的體驗過程,教學應充滿人文關懷與生命情趣。只有尊重生命的自主性,贊賞生命的獨特性,關照生命的整體性,理解生命的發展性,才能創造出健康、綠色的教學環境。
社會的發展對人的文明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養健全的人格,塑造終身發展的生命主體,需要教育者時刻關注學生的生命意識,加強對學生的愛心塑造。高中語文教學如果能從這個高度去挖掘,語文就會成為塑造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三
對生態的無視,致使語文陷于岌岌可危的生態困境。語文教學既有外部“生態”關系,又有內部“生態”關系;外部“生態”關系的和諧固然不可忽視,內部“生態”關系的平衡尤為重要。克萊恩曾經有一段話說明了教育生態的重要性:“我們是不是有與莎士比亞、牛頓和甘地一樣的潛能?如果是,那么他們只是有比較多的機會來發展自己的潛能罷了。至少,這是愛因斯坦提到自己時所持有的看法。也許正好沒有發生什么事情阻擋他們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表現……”這就是適合學習者的教育的或學習的生態問題,而我們的語文現在所面臨的恰恰不是“正好沒有發生什么事情阻擋他們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表現”,相反,它所面臨的是西語霸權、信息污染、強勢學科的沖擊,阻礙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表現”的有序發展。語言文字存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強勢語言對弱勢語言的生存構成很大的威脅,西語霸權的情況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污染、強勢學科則更使語文舉步維艱。這是語文外部的生態。語文內部生態的維系、調整尚待時日:教師的引領、學生的參與、內容的選擇、環境的契合,其四者之間良性的互動,還有一個生長與發展的過程。
在這里,我特別要強調語文教學之本的問題,否則,就會造成語文教學內部生態關系的失調。我認為,語文教學,顧名思義應該以“語言”(或稱“語言文字”)為本。外語課是學習外國語言的,語文課是學習祖國語言的。其他課程所用的課本雖然都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但課程目的是學習其中的內容,而絕非是其中的語言文字,只有語文課主要是學習作者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敘事狀物的。因此,“學習語言”才是語文課有別于其他課程的個性和本質特點。學習語言,并不排斥也離不開內容,語言是個載體,它承載著思想,承載著情感,承載著知識,承載著文化,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自然也接受了思想、情感、知識和文化。但學習語言是根本任務,接受其中的義理,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思維訓練、審美陶冶等都是派生的任務,是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是自然地和諧地融為一體的。如果離開語言去追求“人文”,那必然會造成語文課的異化。分清根本任務和派生任務,明確兩者的關系不是并列的姊妹關系而是包孕的母女關系,那么,語文教學內部的生態關系就可以理順了,語文課就可稱其為真正的語文課了。
生活、生命、生態,這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要內外協調,從而發揮語文教學整體的結構功能。打造生活的、生命的、生態的語文,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于坤.探求生命意義,體味愛的真諦.語文教學通訊,2004.9.
?。?]雅貝爾斯.什么是教育.延邊人民出版社.
[3]秦訓剛.構建動態的知識結構體系.中學語文,2007.6.
?。?]喻云濤.心智美育理論與實踐.云南民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