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詩詞鑒賞無非“情景”二字,能夠把握住其間的關系,那詩詞鑒賞就不會那么難了。但在實際做題中,學生往往遇到這樣的問題,把“情景”簡單地理解為一對一的關系,從而混淆了幾個與“情景”有關的概念,即一而概之地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樂景襯托哀情”等一并歸為“借景抒情”。因此,弄清這些概念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有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 古典詩詞 情景關系 詩詞鑒賞
詩詞鑒賞中,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論道:“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一語中的地將詩詞中的情景關系揭示出來。秦臻認為:“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情與景構成了詩詞重要的組成部分。可見,詩詞鑒賞無非“情景”二字,能夠把握住其間的關系,那詩詞鑒賞就不會那么難了。但在實際做題中,學生往往遇到這樣的問題,把“情景”簡單地理解為一對一的關系,從而混淆了幾個與“情景”有關的概念,即一而概之地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觸景生情”“以樂景襯托哀情”等一并歸為“借景抒情”,這明顯是過于籠統的,理解情況往往也是不盡如人意。因此,弄清這些概念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有很大的作用。
一、從題型來把握詩詞
常見練習及考試詩歌部分的出題方式是:“從情景關系,鑒賞局部或整體詩歌,寫鑒賞文字。”很多同學作答時常常胡亂地填上“情景交融”抑或是“借景抒情”,導致最終出錯情況比比皆是,這就要求我們善于把握“情景”之間的維度,才能更好地將詩詞理解透。詩詞的情景關系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從他們的感情色彩來分的話,可分為“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四種。另一個是從他們之間距離的角度可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觸景生情”等,學生應該如何區分這些概念并掌握好相應的答題技巧呢?下面我們就這個問題來進行討論。
二、從情7e6a2f924b8a1e10597340e97c92f66cee8d64def9eb7bb9a8d054df62be12eb與景的感情色彩來把握詩詞
在大部分作品中,作者都善于營造美景來抒發自己的歡情,或是用哀景來抒發自己的愁情,這是情感的自然生發。而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部分詩詞有時也以反襯的形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以達到強烈的反襯效果。
1.詩詞中比較常見的模式:“以樂景寫樂情”。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天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后兩句以長安的春日勝景活靈活現地描繪了作者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態,還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得意之情,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另一種模式是“以哀景寫哀情”。如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作者以花盡葉落的衰敗景色來表達自己宦海浮塵、羈旅憂思的感傷之情。
2.詩詞中少見卻有亮點的模式:“以哀景寫樂情”。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以天寒地凍的冬日之景,條件越是困頓、戰局越是緊張,戰士心中奮勇殺敵的豪情越是壯烈。另一模式“以樂景寫哀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以賞心悅目之景襯國破家亡之哀,“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以春色悅目鸝音悅耳襯英雄無處之哀,“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以春意萌動襯別抽離很之哀。眼前之景越是歡愉,其結果就越加顯得悲涼。
雖然有四種模式,但學生在具體理解要先學會判定是哪一種模式,一般在考題設置中很少設置常見模式,往往是不常見的模式——“以哀景寫樂情”或者“以樂景寫哀情”,而如果是常見模式的話則要善于把握詩詞中情景關系的距離。
三、從情與景的距離來把握詩詞
那如何把握詩詞情景關系中的距離呢?這里我們需要理清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并明確他們之間的關系,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這里明確一點,“觸景生情”不屬于表現手法。
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人身在異鄉為異客,顛沛流離的經歷、跌宕起伏的苦楚都映射在眼前的景物之上,心中充滿無限的苦楚。這些則是“借景抒情”的生動體現,它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
2.“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740d8c70826539abf1b72cdcfac3d96b076ae9d44eaab389295b8f87d1283906天際流。”這句全部寫景,卻也句句關情。雖寫孤舟遠去之景,但能看出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雖無一情字,但能字字扣著作者的深情。這就是“寓情于景”,指詩人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托感情。
3.對于司空曙的“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秦臻曾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感,見乎言表。”情景交融,卻不留痕跡,這已達到情景混融、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了。情景交融是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
簡單地來理解,如何區分這幾個概念呢?那就得把握其中的距離了,“借景抒情”重在理解情,詩人的情感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或意象來抒發;而“寓情于景”重在理解景,“情”包含在相對應的景物或意象之中。“借景抒情”表達感情則相對較為直接,一般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表達感情時雖正面不著一字,感受卻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現詩人將感情全部寄托在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達到“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效果。“情”與“景”如果都能“表現相當”的話,就認為是“情景交融”。
中國古典詩詞,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緣情布景,不僅是對詩人情感的抒發,還顯示著詩人的情感傾向,從而加強詩詞的形象性、生動性、具體性。把握好這些概念之后,思路就比較清晰了。正如王夫之所說:“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把握好情景關系,就把握住了詩詞的精髓。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
[2]劉勰.文心雕龍.
[3]崔向榮.試論中國古典詩歌的情景關系.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4]石愛國.情因景生 景以情合.維普資訊.
[5]張輔良.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系.
[6]郭松芳.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情景交融.素質教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