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想深入解讀文本、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深入閱讀與作品有關的原著,了解基本史實;深入比較不同年級同類作品之間的異同;深入探究同年級同一單元內的課文之間差別;深入探尋與教材相類相近的參照物,然后加以比較。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文本解讀 有效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老師提出了“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的要求,語文老師負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的責任,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深入解讀文本、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深入閱讀與作品有關的原著,了解基本史實。
入選課本的文章大多為經典之作,大多為有定評、有定論之作,要想吃透教材,必須對作品有關的原著作一番全面考察。九年級語文上冊《楊修之死》一文,在教學時,教師應指明,曹操殺楊修不僅僅因為“雞肋事件”、“亂我軍心”,更重要的是下文的插敘部分,那才是文章的核心,因為曹操早有殺戮之心;教師深入閱讀《三國志》的有關內容,明白楊修是袁紹的外甥,曹操與袁紹是死敵;楊修又是高門望族、名門之后,而曹操是陳琳檄文中說的“贅閹遺丑”,從楊修的高祖太尉楊震開始,一直與宦官相斗,曹操殺楊修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兩個集團之間的斗爭結果[1]。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已有知識,對歷代帝王將相對人才的態度作出評判:一是出于求才若渴的真誠,待之善始善終,劉備便是;二是不愛才也不妒才,本身就是庸才俗物,劉表之流便是;三是既愛才,又妒才,曹操便是。這樣就能較為全面深入地分析課文中的人物了。
二、深入比較不同年級中同類作品之間的異同。
比較的過程,便是再學習的過程,便是鑒別的過程,也是復習的過程。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選自于《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九年級上冊《陳涉世家》選自于《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隆中對》選自于《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唐雎不辱使命》選自于《戰國策》,《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斷代史書。《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史記》是司馬遷用畢生精力著成的,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三國志》是陳壽編著的,陳壽,晉朝史學家;《戰國策》是劉向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的,劉向,西漢人。只有通過比較,才能使學生知道,針對這些作品的表述是有區別的,許多知識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物各有主”,張冠不能李戴,關公不能戰秦瓊。
三、深入探究同一單元內課文之間的差別。同單元中的課文,大多是有關聯的同一類型,但同中有異,各有側重。
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小說單元,我認為,《故鄉》側重寫人物,《孤獨之旅》側重寫環境,《我的叔叔于勒》側重寫情節,而《心聲》則是小說中套小說,心理描寫尤為獨到,如果再讀一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凡卡》,兩相比對,會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教學中,沒有必要面面俱到,也忌諱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在四十五分鐘里面面俱到的結果只能是面面不到。
四、深入探尋與教材相類相近的參照物,然后加以比較。
初中每一冊課本都選了魯迅的作品,《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科書上幾乎沒有人能和魯迅相提并論,沒有對手的斗士是孤獨的,我們在研究魯迅作品時也因此缺少有效的參照物;而事實上,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絲毫不亞于魯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因為周作人在抗戰中附逆而成為了民族罪人,也失去了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而周氏二兄弟在當時文壇上可謂是“雙峰并峙,二水分流”,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大奇觀。有學者認為講解魯迅的文章而不涉及周作人,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不妨建議學生讀一讀周作人的一些散文,體會周氏二兄弟的語言風格差異。有人說,魯迅的語言是冷的,而冷的語言下面,心卻是熱的,這一特點在《故鄉》一文中最為明顯;周作人的語言是熱的,看著是慵懶的、隨意的,而熱的語言下面,心卻是冷的。周氏二兄弟早年有相同的生活閱歷、文化背景,他們早期的學習、工作、交游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周作人后來的回憶性作品,是研究魯迅的最好佐證。[2]
我們只有通過深入細致的閱讀、探究、比較,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與教材有關的信息,占有教學主動權,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素養,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金性堯.三國談心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8:28.
[2]錢理群.周作人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