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藝術作品有其相通之處,電影敘事與記敘文寫事也有相似之處。記敘文寫事可以借鑒電影敘事的一些藝術技巧,例如景物等畫面的渲染;細節的雕琢;矛盾的建立;情節的暗示、象征;敘述人稱的使用等,在享受和品味電影這一視覺盛宴的同時,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這些敘事技巧,從而不斷提高記敘文的寫事能力。
關鍵詞: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電影敘事 記敘文 寫事
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表意媒介,雖然借助的媒體不同,但任何藝術作品都有其相通之處,二者“都能自由地表現人的活動和所經歷的環境,都有充分的自由真實地記錄事件在時間、空間中發展的自然進程”。
電影天生就是一個故事的敘事者,或者說電影就是因敘事而存在的。電影依靠一個個鏡頭的組接來敘事,也可以說是靠運動著的造型(影像和聲音)和話語(有聲語言和字幕)的有機構成來敘事。電影敘事和文學敘事雖屬于兩種不同方式的敘述方式,但在敘事人稱視點的選擇、敘事時間的安排和敘事結構的編制敘事表現方式等方面,電影敘事充分吸取了文學敘事的成功經驗。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借助電影這種既常見又被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來幫助我們提高記敘文的敘事寫作能力。時至今日,記敘文寫作能力尤其是寫事能力成了學生寫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學生往往寫不具體一個故事,更談不上生動感人。所以,我們要訓練學生學會“看電影”,激活大腦中的表象,形成豐富鮮明的畫面,把事情想具體、寫生動。假如能從電影敘事中有意識地獲取寫作的技巧,那么這將是一筆豐富的寫作積累,對記敘文寫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本文擬從《我的父親母親》這部電影出發,探討如何從中學習和借鑒寫事技巧的問題。
之所以選擇這部電影,是因為這部電影獲得第50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第20屆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張藝謀曾說這是他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也是他最珍愛的一部,也就是說這是一部講故事講成功了的影片。同時這部電影所選擇的故事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是平凡的父親和母親之間非常純粹的溫暖人心的愛情。這種感情較之其他更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它表現形式更豐富,張力更大,空間更大。
那么這部電影中張藝謀“說”故事的高明之處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來表現這個唯美動人的故事?它對記敘文的寫作有哪些啟發?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1.景物畫面的渲染
的確,在這部影片中景物、畫面的渲染為這個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對畫面色彩的使用、動靜的搭配、造型畫面的構造,技藝是相當高超的。俄羅斯畫家列賓說過,色彩即感情,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應,產生相應的情緒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直至滲透人內心深處的力量。影片將過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現實部分拍成黑白。這樣雖然有悖習慣思維,但更能反映導演對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愛情應該是五彩繽紛的,雋永的回憶即使成為過去,也永不褪色。而父親的去世,顯然帶走了一生摯愛的母親心中的色彩,只留下了單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題部分是過去時空,色彩飽滿、明朗、澄澈、如詩如畫。金黃色綠黃色的樹葉樹林漫山遍野,無窮無盡,枯黃的柔軟的草地綿延向遠方,還有明亮的太陽,白色的樹干、柵欄、雪地、深黃色的亭子,加上母親紅撲撲的美麗的臉、紅色的棉襖、紅色的圍巾、紅色的發卡……繽紛而清朗,豐盈而不染纖塵。在這世外桃源般的環境中,男女主人翁的愛情自然應該冰清玉潔,而觀眾也從中獲得巨大的審美愉悅。
正是有了這些畫面,電影更好看了,它成為故事發生的客觀環境,與故事中的人物相輝映,有力地烘托了這個如詩如畫一般美好的愛情故事,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唯美的畫面會產生這樣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畫面外,還有人物、場面畫面,比如手扶門框的母親、柵欄外聽先生上課的村民和母親,小學門口堅硬的石頭堆中獨坐的年邁悲痛的母親的背影,這些人物活動的畫面經過精心的設計更能充分體現創作者的意圖,增強作品的畫面感。那么在文學作品特別是記敘文寫作時是不是也能使用這樣的創作手法呢?
記敘文需要典型環境的選擇,這個環境可以是田野村莊、山川河流,也可以是街頭巷尾、工廠車間……我們可以通過描寫它來襯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表現故事的主題。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它可以是我們根據故事主題所選擇的真實的人物活動的背景,也可以是我們為了配合文章故事表達、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們在寫作中可以根據故事表現的情感、主題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應的景物描述。
2.細節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這些細節在影片中非常生動而又真實地表現了“愛意萌動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記敘文中的記事不是記流水賬(不加分析羅列現象的敘述或記載)。它需要我們“大題小做”,這里的“小”包含我們通常所說的細節描寫,正是大師們的精妙的細節描寫才使作品的敘事獲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也是他們創作成功的精髓所在。關于細節的問題我們平常已經講過太多了,這里不再具體展開。
3.矛盾的建立
影片在這個故事的敘述中最讓人揪心的情節是“駱先生的突然離去”,這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情節,記敘文寫作能揪住人心的情節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讀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情節”?什么樣的情節才能揪住人心?那就是故事中因果邏輯關系的確立,矛盾的建立,差異的形成,對立的產生。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組成故事的大小事件有了某種必然的邏輯聯系,或是它不順暢,它有波瀾,在我們習慣思維之外,違背了人物意愿。英國杰出的小說家和理論家愛·摩·福斯特在劍橋大學所做的《小說面面觀》演講中對情節這個概念有一種非常機智的闡釋。他舉例說:“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這僅僅是事件;那么如果變成:“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傷心而死。”這就是情節了,它有了因果聯系;那么如果再變成:“國王死了,王后因興奮而死。”這就更揪住人心了,因為矛盾、差異產生了。他認為情節和故事都是對事件的敘述,但情節的重點在因果關系上,故事注意的是依著時間順序而出現的發展、高潮、結局,而情節注重的是為什么。那么我們在記敘文的寫作中是不是也能構思這樣的一種矛盾對立來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小說《高貴的施舍》開篇即寫“一個乞丐來到我家門前向母親乞討。這個乞丐很可憐,它的右手連同整條手臂斷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蕩著,讓人看了很難受,我以為母親一定會慷慨施舍的,可是母親卻指著門前的磚對乞丐說:‘你幫我把這堆磚搬到屋后去吧。’”正是設置了這樣的一種矛盾的對立關系放置在小說的開頭,才增添了巨大的閱讀吸引力。
4.情節的暗示、象征
影片中路、奔跑、青花碗、發夾都有暗示、象征意義。這部影片的英文名為《The Road home》,改編的小說也名為《路上的愛情和往事》,路在這部影片中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因為在這條路上父親母親相見、相識、相愛,分別,這條路是父親母親愛情的道路,它的蜿蜒綿長也體現了這段愛情的艱辛和恒久。奔跑是貫穿整個電影的主人公的姿態:初次見先生的興奮,到渴望與先生相遇的急迫,到分別時的追逐,最后是通向幸福的奔跑,影片最后年輕的母親和年老的母親都奔走在追尋父親的道路上,鏡頭重疊,告訴我們“老去的是容顏,不曾老去的是愛情”這樣的一個主題。在奔跑中導演也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題的彰顯。母親是一個懂得愛,懂得追求,倔強地執著,執著地倔強的人;愛情就是一個追逐的過程。此外,青花碗、發夾都是愛情的見證,青花碗碎了,發夾丟失了,都暗示著愛情出現了危機,最后青花碗被補碗的工匠補好了,母親也終于找回了“紅發卡”,這也暗示著愛情回歸的可能。這樣的一種暗示、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文章構思更具藝術性,故事更顯含蓄、意味深長,對我們記敘文的寫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記敘文寫作同樣可以引入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得文章更耐人尋味。
5.敘述人稱的使用
很多導演都很喜歡運用以個人化的敘述作為貫穿故事的一條線索,個人化的敘述將觀眾帶入“我”的世界,同“我”一起感知事情的發生發展。在感情上更容易使觀眾隨故事的發展產生共鳴。同時個人化的敘述使故事詳略得當。在需要展現父親母親愛情的發展的時候利用回憶的方式進行描寫,不需要展開的時候就充分利用“我”的敘述一帶而過。這種敘述視角在敘事的深度上十分有力,尤其是對主人翁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心態的呈現上。另外,“我”的敘述具有美妙的文學色彩,在簡簡單單幾句言語的表達中,已傳達出一種宏大的歷史縱深感,不僅使情緒鋪墊上歲月流逝的滄桑感,還有一種洞察世事后重歸平靜的知性愉悅。除此之外,這種利用時空的距離而展開的敘述更能營造一種故事的意境。比如《紅高粱》影片一開始就是畫外音“我”的敘述:“我給你說說我爺爺我奶奶的這段事,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還有人提起。”而后:“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從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納入非現實的時空之中。同時在記敘文寫作中利用指稱敘述也可以營造一種說故事的意境。比如2004年的高考滿分卷《棄嬰》:
80年代初,一個江南小鎮。
嬰兒哇哇的哭聲在清冷的午夜聽起來特別的凄慘。
木門“吱——”地開了,一個男人探出頭來,看見了腳底的嬰兒。他眉頭一皺,待了幾分鐘,然后下定決心似地“嘭”地關上了門。
這樣的一種敘述方式的特點就是利用時空的距離把故事拉遠,產生歷史的間離效果,營造一種說故事的氛圍。似乎只是只言片語,但這就是我們小時候一聽故事就總有“從前”“很久很久以前”“在山的那邊”“那年冬天”的感覺,好像一切事情都正在發生,歷史和現實交叉在一起,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讀者也被卷入故事。
當然,電影給我們的又何止是寫事的啟迪,在電影中我們一樣可以學寫人,在其他的藝術形式中也可以學寫事。本文僅僅是一扇窗,希望寫作者擁有的是一個世界。希望在閱讀欣賞任何一種藝術作品時,都能夠有這樣的一種學寫作的意識。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講述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愛情故事,但憑借高超藝術技巧獲得了國際電影大獎,我們是不是也能夠有意識地借鑒一些電影中講故事的技巧使自己的寫作錦上添花呢?
參考文獻:
[1]傅騰霄.小說技巧.中國青年出版社.
[2]李麗芳.影像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與超越.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
[3]張宗華.論影片《孔雀》的敘事策略.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1.
[4]余華.《高潮》.北京華藝出版社,2000.
[5]張文紅.與文學同行:從文學敘事到影視敘事.甘肅社會科學,2003.6.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2010級教育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