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85頁第6題:在一個長方形的花壇四周,鋪上寬1米的小路。(1)花壇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2)小路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并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后,我并不急于講解解題思路,而是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然后在4人小組內交流各自的解題方法,再請學生在全班匯報。
生1:我是用“長×寬”求出長方形花壇的面積,列式:20×15=300(平方米)。求小路的面積用花壇和小路組成的大長方形的面積——花壇的面積。
列式:(20+1+1)×(15+1+1)-300=74(平方米)
生1的回答剛落,有不少來不及等老師的評價,紛紛舉手說還有不同的方法求小路的面積。我采用延緩評價,請其他學生上臺板演解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生2:我把小路分解成4個小長方形(邊說邊在黑板上畫圖)。先求出4個小長方形的面積,再把它們加起來。
列式:20×1×2+(15+1+1)×1×2=74(平方米)
大家對生2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
生3:我的方法與他們不同,我是把小路這樣分的:把小路分成4個長方形和4個小正方形(如圖)。
因為它們的寬一樣,所以列式:(20+15)×2×1+1×1×4=74(平方米)
生4:我也是把小路分成4個小長方形,但我是這樣分的:
列式:(20+1)×1×2+(15+1)×1×2=74(平方米)
生5:還可以把小路這樣分:
因為它們的寬都是1厘米,可以這樣列式:(20+1+1+15)×2×1=74(平方米)
……
反思: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后,并沒有馬上講解問題的解題思路,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然后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匯報,方才出現了以上學生精彩的回答。生1采用“把小路和花壇組成一個大長方形,再用大長方形的面積減去花壇的面積,求出小路的面積”的方法——添補法,生2、生3、生4、生5采用“把小路分成幾個已經學過的長方形或長方形與正方形,再把幾個圖形的面積加起來求出小路的面積”的方法——分割法,這兩種方法都是圖形與幾何中求組合圖形的面積的重要的數學方法。特別是生3,分割之后還找出圖形之間的共同點即寬一樣,所以用長方形的周長乘小路的寬,再加上4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就可以求出小路的面積。學生這些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都是在教師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有目的、有意義地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他們一點時間與空間,我們的課堂一定能創造出更多的精彩,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定能不斷得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