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提倡實施探究性學習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才能使他們主動地去探求知識,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營造合作交流氛圍,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學習、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合作精神是教學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一環。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單一的交流方式,變“雙向交流”,使學生感到輕松自由,他們自然就會成為交流的主體。
如教學“10”的組成時,利用模擬蘋果教具,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蘋果比賽。同時提出要求:
1.每4個人一組(每組一套模擬蘋果)。同學之間要合作,一個同學負責分,其他同學分別說怎樣分。
2.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有幾種分發?
之后,每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情況。按學生分的順序,我在黑板上用數與形表示出來:
看著表格,我讓學生討論:“10的組成可以分為幾組?”“怎樣記憶比較快?”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很快掌握了“10”的組成。
另外,我還啟發學生:把10個蘋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什么算式?……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說一說。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同學,并且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如:學生在小組討論時,有的學生說想到了9+1=10,10-9=1。馬上有的同學補充:1+9=10,10-1=9。接著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想到了8+2=10,2+8=10……根據“10”的組成說完得數是10的加法算式和被減數是10的減法算式后,我接著問:你們還想到什么算式?學生說:想到10+0=10。又有學生想到10-0=10,還有10-10=0,0+10=10。這種合作學習,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提高了學生的見解。在交流中,學生不斷地被同伴認可,一次認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使學生產生自信。這種良好情感體驗的不斷實現,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力。
二、加強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占據優勢,認識事物在很大程度上還需依靠動作思維。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視動手實踐,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于發表自己獨出心裁的想法,通過實際操作獲取新知,進而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如這樣一道題:“把一根長10米的繩子,分給甲、乙兩人扎包用,甲包裹大,應多分2米,問甲、乙兩人各分得幾米?”解題時學生極易發生錯誤。我先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看怎么分好。然后根據學生討論意見,讓他們把各組課前準備好的繩子拿出來分分看。這時,學生開始活躍起來,拉的拉、量的量、剪的剪,興趣盎然。歸納各組匯報的情況,基本上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把繩子一端先卷起2米,然后將余下的部分對折處剪斷,列式為:“已分得(12-2)÷2=5(米);甲分得5+2=7(米)。”第二種是先把繩子對折,然后從對折處的一端退后1米剪斷,列式為:“甲分得12÷2+2÷2=7(米);已分得12-7=5(米)。”最后又請兩名同學量一量兩根繩子的長度是否與計算的結果相符。對此,學生都很感興趣,不僅積極參與,而且都敢說出自己的見解。
通過動手實踐,小學生充分調動手、腦、口、眼等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感知變得更加敏捷,記憶也格外牢固,是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
三、拓寬學生的思維,促進數學綜合思維能力的動態生成。
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創設形式多樣的開放性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形成學習能力。同時訓練學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發現創造的思維過程。這種練習活動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獲得的過程,更是數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形成的過程,它能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學生得到可持續發展。教師在開放性的練習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和解決各種問題,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和實踐能力。
如練習題:“東方造紙廠一月份計劃造紙240噸,實際造紙400噸,一月份多造了百分之幾?”我把題目改成:“東方造紙廠一月份造紙400噸,比原計劃多造160噸,多造了百分之幾?”然后讓學生認真地對這兩道題目進行比較,并進行討論。學生通過比較、思考和討論后看出,第一題要先求出多造多少噸的紙張,而第二題要先求出原計劃要造多少噸紙張。這種練習活動可以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解決問題。
又如,學習分數應用題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題:“倉庫里有一批貨物5000噸,10天運完了全部貨物的20%,運完這批貨物需要多少天?”題目一出,很多學生很快就列出如下的綜合算式:5000÷(5000×20%÷10)=50(天)。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討論,學生在熱情洋溢地思考與討論后,分別列出各種解法:①(5000-5000×20%)÷(5000×20%÷10)+10;②5000÷[5000×(20%÷10)];③5000×(1-20%)÷(5000×20%÷10)。我進一步鼓勵學生探索更為簡捷的解題方法并適時點撥,學生在我的幫助下,開動腦筋,去掉題中多余條件:“一批貨物5000噸”后,討論總結出了一個簡便的解法:10÷20%=50(天)。這種一題多解的練習活動,不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廣闊性。
新世紀素質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其基本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探索全新的教學方法,創造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學習種享受樂趣,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成為交流學習的親密伙伴,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在這種寬松的氣氛中,每個學生都能自主地積累知識、獲得信息、解決問題、提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