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動腦,通過觀察、提問、分析、分類、測量、實驗、解釋、預測等活動,參與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掌握基礎知識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的同時,養成嚴謹的求知態度和探究精神。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怎樣引導學生參與探究,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創設探究情境,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獲取
數學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教師一定要注意點燃猜想的火花,創造成功的預感。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提出問題、矛盾,造成懸念是實現這種“內心狀態”的手段之一。通過這種手段,能把學生吸引到待定的情境中來,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情緒高漲,興趣濃厚。只有抓住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創設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情境,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并開啟學生的智慧。
圖畫在數學教學中尤其特殊的價值,圖給學生直觀感和整體感,容易把握。美國數學家斯蒂思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形,那么,思想就整體的把握了問題,并且能創造性的思索問題的解法。”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是數學的重要研究內容,數與形兩者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許多數學問題,往往有著很深的幾何背景,構造幾何圖形來解決反而比用純粹的數學手段更直觀、簡捷,便于發揮創造力,啟發思維,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只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出示一些新鮮、生動、有趣、真實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究,才能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促使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具有數學思想的數學方法。
問題情境創設得好,就能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他們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究中,從而得到發展。也就是說,融入適度貼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開放的問題情境的數學課堂將會散發出獨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爆發出鮮活的生機。
二、提供探索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將人類的知識成果轉化成個人認識的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操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的方法之一,只有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才能感悟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過早地將具體的知識抽象化,感性的知識理性化,使學生匆匆跨過感性階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識講得越多,學生越不明白,而應給學生提供思維材料,開放學生大腦,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和建構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經歷和體驗幾何規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不僅要獨立思考,還要討論交流,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獲得體驗,求得發展。
學以致用,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應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條件,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幾何圖形中,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數學能力。
三、增加開放題型,激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1.增加習題練習的趣味性。
教材給我們提供了新習題訓練的空間。因此,我們應在領會其編排意圖的基礎上,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習題,培養其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事實證明,在沒有強迫也沒有獎勵的情況下,學生不但及時完成作業,而且自覺完成了額外的作業。這種轉變,只是把以前重復的、枯燥無味的計算題作業設計成游戲活動,由學生用紙牌自主生成計算題目的形式來完成作業,學生竟然樂此不疲,把做作業變成了快樂的游戲。學生不僅學得主動,而且學得輕松、學得快樂。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數學趣味的問題,展開最基本的、豐富多彩的數學教學,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數學就在生活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
2.注重個體差異設計練習。
每個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各不相同,因此在設計練習時一定要關注個體差異,允許他們自主選擇。這樣,才能使他們大腦形成興奮中心,進而產生超越“障礙”的力量,愉快完成作業。
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整體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獨立學習活動。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和諧合理地組織、搭配各種教學形式,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教學方法可以多樣:模仿性地建模、創造性地學習。采用多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差異性教學。為哪些學生提供直觀材料,為哪些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要求哪些學生做示范,為哪些學生提供輔助提綱,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這些學生感興趣的練習設計,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綜合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學習目的。
四、多做練習,是探究性學習的基礎
我們所說的“多做練習”,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穎的題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識,是否可以多解,其結論是否還可以加強、推廣,等等,還要真正掌握方法,在熟悉課本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學習。
1.必須熟悉各種基本題型并掌握其解法。
課本上的每一道練習題,都是針對一個知識點出的,是最基本的題目,必須熟練掌握;課外的習題,也有許多基本題型,其運用方法較多,針對性也強,應該能夠迅速做出答案。許多綜合題只是若干個基本題的有機結合,基本題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們。
2.在解題過程中有意識地注重題目所體現出的思維方法,以形成正確的思維定勢。
數學是思維的世界,有著眾多思維的技巧,所以每道題在命題、解題過程中,都會反映出一定的思維方法,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注重這些思維方法,時間長了頭腦中便形成了對每一類題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確的思維定勢,這時在解這一類的題目時就易如反掌了;同時,能掌握更多的思維方法,為做綜合題奠定一定的基礎。
3.多做綜合題。
綜合題,由于用到的知識點較多,頗受命題人青睞。做綜合題也是檢驗學習成效的有力工具,學生通過做綜合題,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加以彌補,使自己的數學水平不斷提高。學生要長期堅持,每天都要做幾道,時間長了才會有明顯的效果和較大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