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是中專學校的一門文化基礎課,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現在中專學生的思想狀況有許多新的變化,他們關心國內外大事,渴望了解我國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方針政策;他們思想活躍,面對社會上的腐敗現象、職工下崗和中專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存在諸多疑惑。他們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要求甚高,不滿足于背條條、考條條,希望老師能在理論和實踐相聯系的基礎上,情理交融地消除自己的思想疑慮。因此,政治教師必須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使應試教育真正轉移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下面就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問題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一定的認識論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的和任務所采取的途徑、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思考過程和思維方式。它在學生獲取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改進中專思想政治的教學方法呢?
一、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新的教育改革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必然提高,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是一專多能,綜合素質過硬,總能給教學和學生以新鮮感的有活力的教師。我始終認為要讓學生喜歡政治課,必須先讓學生喜歡政治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設計一些好的板書,在課堂上幽默的語言,適當穿插一些時政故事,播放應景的歌曲,等等。這樣,每一節課學生都精神飽滿,情緒高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
中專思想政治課內容多,理論性強,教師往往急于完成教學任務,容易落入單純的“傳授”、“灌注”的教學模式。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越學越累、越苦,以致生吞活剝,消化不良。解決這一弊端的辦法就是用“啟發式”教學取代“注入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規律,采取各種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正確地體現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主張啟發學生,但不給學生施加壓力;指明學習途徑,但不代替學生做出結論。“啟發式”教學是教學方法的基本指導思想,它要通過各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表現出來。常用的有進行啟發性提問、用生動的事例進行啟發、直觀性啟發、運用對比進行啟發、運用比喻進行啟發等。
2.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
當代中專學生的突出特點是思想上的開放,他們不滿足于從課堂上獲取知識,渴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尤其是社會熱點問題,以此來增強自己的歷史責任感。在教學實踐中,如果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不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不加強對學生能力的訓練,則會走入“封閉式”教學的死胡同。
“開放式”教學是以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為原則的,在課堂上向學生開放——多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去分析基本事實,在討論中各抒己見,允許不同意見、觀點的交鋒,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課本為基礎,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輻射——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事實來回答教學中的一些疑難問題。
3.變“單一式”教學為“多樣式”教學
“單一式”教學形式單調呆板,千篇一律,教學都是通過課堂教學一個渠道進行,忽視多渠道、多方式、多方法配合使用。教學顯得機械化和形式化,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此,必須把這種“單一式”的教學變為“多樣式”的教學。
“多樣式”教學表現在課堂內外,并且恰當地采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以及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歸納起來,“多樣式”教學包括在課堂上采用直觀的語言、直觀的圖示等方式進行教學等。
二、充分用好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重新修訂后的中專政治課本,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道理淺顯明白,每一課都有一些動人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和事例,有較完整的“閱讀與思考”資料,還有活動設計。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有興趣去讀,并且大體上都能讀懂。在讓學生閱讀時,可先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要求,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也可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問題,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限定學生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方式。有的課文需要細讀,學生要勾畫重點、思考問題,給的時間就長一點;有的只要大概了解內容,讓學生跳讀即可。一般情況下,二者要結合起來。跳讀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整體框架內容,細讀部分章節有利于深挖內容的本質東西,拓展知識點。閱讀以默讀為主,但對一些需要強記的知識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通過組織學生讀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使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架構,價值取向和思維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三、倡導合作精神,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鍵是教師要轉變角色,即由傳授者變為引導者、組織者。在教學上力求體現民主性、平等性,營造輕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圍。倡導一種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精神,讓學生學會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進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放棄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多看、多問、多想、多講、多行。重視每一位同學的見解,賞識他們每一點進步的思想火花。對一些問題的思考,鼓勵同桌學生合作求答案。同桌之間時有爭議,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鼓勵同桌同學間經常互查學習筆記,互查作業情況,互相監督,共同提高。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或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運用這種教學方式,要選取恰當的資源,以教本內容為重點,確立教學目標,選取教材內容;要靠近學生近發展區,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上有所發展,有所提升;要恰當地提供學生探究的問題,探究的問題可先由學生質疑,然后進行選擇,也可由教師質疑,然后組織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重在組織指導,適時參與,切忌主觀地將學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維定勢。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基礎教育的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政治教師要主動迎接這一新形勢的挑戰,大膽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創新,以負責的精神、務實的作風、高昂的姿態,投身到素質教育的熔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