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和相互作用的過程。關于培養學生智力因素的觀點,已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尚被不少教師忽視。本文主要針對歷史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進行論述。
關鍵詞: 歷史教學 非智力因素 學習興趣 學習習慣
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習慣,它們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始終發揮著動力﹑定向﹑維持和強化的作用,是學生學習活動發生﹑持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歷史教材結合教學內容,在開發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予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突出我國古代科學成就,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突出講授我國古代科學家﹑發明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杰出貢獻,可以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如《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精確計算圓周率的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創造了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奇跡,今世人贊羨。古代的中國可謂世界東方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用這些事例教育學生,講清我國古代科學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會使學生有所觸動,弘揚民族文化,產生為國爭光的學習愿望和動機。
二、講中華民族近代備受屈辱的血淚史,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歷史是一面鏡子,學習歷史,或吸取經驗,或借鑒教訓,都是為現實服務。在我們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天,學史明志,尤為重要。歷史上,記載過輝煌,也留下過恥辱。清朝后期,政治腐敗,西方列強先后把貪婪的魔爪伸向我國,占我國土,殺我同胞,掠我財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教學中,要結合這些令人心酸和屈辱的歷史,對學生進行責任感的教育。“國昌我榮,國辱我恥”,要使學生自尊﹑自立﹑自強,今日發奮讀書,明天報效祖國。要告訴學生中華民族不是衰弱的民族,中華人民是富有智慧和力量的偉大的人民。歷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今天我們也一定能把自己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三、通過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對艱苦的學習樂此不疲,就會擁有千萬朵知識的浪花。新編歷史教材,圖文并茂,多姿多彩。教材中每一章節都巧妙介紹了一些有關史料﹑趣文﹑故事。講這些內容要講求藝術性,力求生動傳神。運用趣味教學法,或繪制圖片,以求直觀形象;或講故事,做到繪聲繪色;或介紹名人傳記,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或以電教手法再現雄渾闊大的一幅幅歷史畫面,把學生帶入歷史畫廊中,盡情閱覽古老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風土人情。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考察家鄉的山水名勝、文物古跡,增強親臨其境的歷史感。總之,在教學的一系列環節中,需做到處處設趣,時時激趣,以趣促學,以學誘趣,變枯燥乏味的“苦”學為活潑有趣的“樂”學。
四﹑學習歷史人物,鍛煉堅強意志。
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動因。學生自強不息、富有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是今天學習明天工作的必備的精神品質之一。可見,堅強的意志是學生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質。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具有意志教育因素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慘遭官刑,忍辱寫《史記》:張騫出使西域,歷經磨難,不辱使命;明朝李時珍,踏遍青山,采集草藥,一生悉心藥物研究,經過27個春秋的艱苦努力,終于寫成《本草綱目》一書,等等。眾多的歷史名人,無一不是意志堅強者,最終成就了大業。教學中,要強調學習名人,鍛煉堅強的意志。
五﹑通過規范化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長期要求的結果。長期以來,歷史學科被一些學校和教師不同程度地視為副科,輕而淡之。近年來,雖然中考考歷史,歷史學科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歷史教學還停留在“教師讀讀,學生畫畫,考試背背”的不正規狀況,這不僅不利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更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要強化教與學兩個方面,歷史教學要規范化,走出誤區。學生方面,要從課前預習、課中聽講、課后練習、復習考試等學習環節上,嚴格要求,加強訓練;教師方面,做到“一先四定”。“一先”即教師首先精心設計好教案。常言道:唱好戲,要有好腳本,不打無準備之仗。“四定”,即定時留批作業,定時搞作業展覽,定時舉辦歷史知識競賽,定時搞“師生話課”活動,反饋信息,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長善救生,優化歷史教學。同時運用鼓勵機制,建立科學的評估考核制度,表揚好的,批評差的,長期堅持,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