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作者認為在歷史課堂實施探究式教學法要充分利用導學材料,善于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對學生的總結成果進行必要的肯定。
關鍵詞: 探究式教學法 《江南地區的開發》 歷史教學
探究式教學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它是在教師的啟發之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認知事物,理解學習材料或者讓學生借助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有關材料親自去探索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的知識。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認為:我們教一門科目,并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1]
我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上第十九課《江南地區的開發》為例。
一、探究式教學法實施的重要環節
利用導學材料,讓學生在課前充分地預習,熟悉新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等這是探究式教學法實施的重要環節。
在《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中,我事先制作了一份導學案,內容涉及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考點,學習過程,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及當堂練習和反思共七個部分的內容。導學案是集教案、學案和練習于一體的新型的學習材料,利用導學案既有助于學生宏觀把握整節課的知識結構和重難點,為進一步理解教材和深入學習作好鋪墊,又將學生課前預習的環節落到實處。因此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導學材料充分地預習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如本課在談及西晉、東晉建立的有關記憶性和陳述性的知識時根本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完全可以通過學生預習來掌握。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放在重難點問題,即探究“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上。
二、探究式教學法實施的準備階段
利用教師的“主導”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這是探究式教學法實施的準備階段。
新課的導入非常重要,導入的到位、恰當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否則適得其反。《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2009年11月30日第十二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在南京隆重召開,這是南京的殊榮。南京是一座古老、美麗的城市,從公元3世紀到公元6世紀,先后有六個朝代和政權在這里建都,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的說法。南京在六朝時的變化是當時江南經濟開發的一個縮影。”這樣的導入將南京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緊密地聯系起來,南京是哪六朝的古都?為什么說南京在六朝時的變化是當時江南經濟開發的一個縮影?這些問題都引起了學生的好奇,他們發現了問題自然會主動翻開課本去尋找答案。
在學習第三子目“江南地區的開發”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古時候的江南到底是怎樣的呢?老師提供兩段史料給大家,請大家嘗試分析兩段材料對江南描述有何不一樣?”
材料一:(江南地區)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可以從山澤中采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記》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
兩段材料雖然選自于史書,但內容相對淺顯易懂,難懂字詞也作了相應的解釋,所以學生很快給出了答案:材料一中江南地廣人稀,生產生活水平落后,商業很不發達;而材料二中此時的江南物產豐富,經濟發展。
接下來我繼續引導,請同學們繼續看材料,能推測出兩段材料分別描述的是什么時候江南的社會景象嗎?此時同學們陷入了沉思,教室里一下靜了下來,我想材料一中《史記》出現的時間學生們不難推測,是在西漢時期。肯定被材料二中的《宋書》出現的時間給蒙住了,肯定在想這里的宋指的是北宋和南宋時期的宋王朝嗎?如果是,又如何解釋兩宋時期的都城并不是南京?如果不是,那么這里的宋到底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看到了大家的疑慮,我立即解釋道:大家可能不知道,這里的《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所以材料二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南朝的宋時期。聽到我的解釋大家豁然開朗,醍醐灌頂。
再接著我又給出了一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由以上兩段材料和兩個問題,大家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學生很快舉手回答說:“比起西漢時期,南朝宋時期的江南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個地區得到開發。”我肯定了學生的說法,并進一步總結說:“江南地區的開發開始于三國時期的吳國,在此后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時期發展迅速,即六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正確。”
探究式教學的這一步至關重要,要求教師創設一個好的情境,并提出適當任務或問題激勵學生去探索、去發現。這個“探索點”既不能讓學生對于其結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讓學生望而卻步,而是提出以后,讓學生覺得有思考的余地并圍繞“探索點”展開討論,提出多種設想[2]。
三、探究式教學法實施的突破階段
著眼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注重分析、比較、綜合等思維過程,這是探究式教學法實施的突破階段。
新課改指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和領悟,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學生的能力并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要讓學生自己主動思考,體驗和領悟,自我表達,這不僅是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問題,更關系到學生思維的鍛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問題。
在這節課中,我適當地引導學生很快進入上課狀態,一節45分鐘的課我拿出2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以下一些問題:
(1)你認為西晉滅亡的原因有哪些?
(2)你知道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和風聲鶴唳典故的由來嗎?
(3)在淝水之戰中東晉以少勝多的原因你認為有哪些?歷史上還有哪些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4)淝水之戰對當時的南北方局勢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
(5)促使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有哪些?
這幾個題目中既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2)和(4),又有難度較大需要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分析并歸納的問題(1)和(5),還有第3個問題,學生是既感興趣又感覺有點難度,因此在課上學生表演了歷史短劇《淝水之戰》,通過短劇幫助學生理解、分析問題,以下是歷史劇的部分內容節選:
……苻堅和兩個大臣上場。苻堅坐在椅子上,大臣參拜完畢。
苻堅說道:“朕今已統一北方,現擁有百萬大軍,意欲一舉蕩平東晉。各位愛卿以為如何?”
前秦大臣甲諂媚道:“陛下圣明,此乃千秋帝王之業也。”
前秦大臣乙說:“陛下,臣以為萬萬不可,北方剛剛統一,軍心不穩,此其一;連年戰爭,百姓苦不堪言,此其二;況且東晉君臣和睦,又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攻打東晉,故而時機尚未成熟,不可輕舉妄動。”
苻堅聽了,心中不悅,(拍桌而起)不禁驕狂地說:“以我百萬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東晉還能以何為屏障?”
旁白:公元383年,苻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率領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浩浩蕩蕩向東南進發。
旁白:前秦大軍壓境,東晉朝廷里一片驚慌。
東晉孝武帝、謝安等幾個文武大臣上場。
孝武帝坐在椅子上,說道:“眾位愛卿,如今前秦大軍壓境,朕當如何是好?”
東晉大臣甲說:“臣以為應該講和,前秦擁有百萬大軍,而我朝只有十多萬人馬,有如以卵擊石,不如講和。”
丞相謝安忙說:“臣以為萬萬不可。如果講和前秦必然會提出苛刻條件,恐怕我朝不保。不如奮起抵抗,況且我朝君臣和睦,上下同心。且有訓練有素的北府兵,他們渴望回到北方,重建自己的家園,因此戰斗力很強。前秦之軍雖多,但都是烏合之眾,再加上水土不服,不習慣水戰。所以臣請陛下放心,陛下可以派謝石、謝玄為統帥,率兵應敵。”
孝武帝大喜,忙說:“一切全憑丞相做主。”
欣賞完歷史短劇,學生很快從歷史劇中提煉出有效信息,并經過小組的討論、分析和歸納之后總結出淝水之戰東晉勝前秦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前秦因剛統一北方,民族成分復雜,軍心不齊,士氣低落;東晉為保家衛國,團結一致,士氣高昂。
(2)前秦發動戰爭不得民心;東晉則獲得百姓的支持。
(3)前秦軍勞師遠征,戰線過長;東晉軍有長江這一天然屏障,能有效抵制前秦軍的進攻。
(4)前秦統帥苻堅輕敵大意,指揮失誤;東晉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
歷史課堂上探究的過程要自主開放,在活動過程中要相信學生有著巨大的學習潛能和活動能力,讓他們自主學習,自由探究,當然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點撥。在本課中通過歷史短劇這一探究情境讓整個過程“活”了起來,學生因探究而“活”,課堂因學生而“活”[3],學生的分析、總結和歸納的能力在自主開放的環境中逐漸體現出來。
四、探究式教學法實施的升華階段
對學生探索的結論進行總結,對學生勞動的結果進行肯定,這是探究式教學法實施的升華階段。
關于上文的第5個問題我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我進行歸納,通過講解,學生了解到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江南地區就得以開發,而開發的原因既有江南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政治環境,又有因北方戰亂頻繁北方人不斷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還有南方統治者如東吳的孫權等人的重視這些主觀因素,諸多原因加在一起才出現了《宋書》中所說的地廣野豐、民勤本業的場景。通過講解,學生加深了這一部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在老師肯定的目光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增強了學習歷史的信心。
探究式教學法不僅是歷史教學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亮點,更是新課程改革核心精神的集中體現[4]。因此歷史教師要想豐富自己的歷史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必須具有接受挑戰的勇氣和能力,具備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善于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因為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袁廷虎.問題和問題解決——歷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2).
[3]袁廷虎.問題和問題解決——歷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2).
[4]袁廷虎.問題和問題解決——歷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