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根據當今形勢對大學生作弊群體、作弊現象盛行歸因作簡單剖析,從大學生對作弊行為認知障礙深入分析折射目前高校嚴峻的學風建設問題,并以此為契機,從端正大學生對作弊行為認知角度扭轉考風,進而推進高校學風建設進程,創建優良學風,優化大學教育的環境。
關鍵詞: 大學生 作弊行為 認知障礙 學風建設
1.引言
在如今的高校中,作弊之風已然成為一種扭曲的文化趨勢席卷菁菁校園。由于大學生對于作弊行為存在普遍認知障礙,使得這股歪風泛濫并且迅猛,大力沖擊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倫理道德產生負面影響。對于作弊行為,大部分學生已經無法用傳統的是非觀、對錯觀甄別,它就像隱藏在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地帶,界定不清,無法辨別,理所當然地存在著,這類現象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刻反思。
2.大學生作弊的群體性及歸因分析
2.1大學生作弊的群體性分析。
2011年,某高校采用隨機取樣方法對四所高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有過作弊經歷,可看出作弊行為的普遍性;而男生作弊的概率為女生的兩倍,可見作弊行為還具有傾向性。作弊是一種群體性行為,大致由以下幾種人群組成:一是平時不學無術、沉迷網絡游戲、調皮搗蛋、企圖通過作弊蒙混過關的學生,這一群體以男生居多;二是成績中等偏上,擔心拿不到獎學金、無法評優評獎或競選某職位而僥幸作弊的學生,這一群體大都為班委、學生干部,甚至是學生黨員;三是平時沉默寡言,成績中等,學習能力差,對自身自信心不足,擔心復習過的知識忘記的學生,這一群體以女生略居多。以本學院某系的作弊學生為例,這三個群體人數相當,各占三分之一。
2.2大學生作弊盛行的歸因分析。
關于大學生作弊歸因的研究數不勝數,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大致有社會虛假浮躁大環境影響,學校監管力度不強,片面強調競爭性的文化氛圍及僵化式考試模式的限定,等等。另外,還有教師方面的原因。大學期末考試各老師競相劃重點已經成為部分高校考試的潛規則,甚至是不成文的隱性規定,這使不愿意復習的學生有了鉆空子的機會,直接將老師的重點變成小抄帶上考場;再者,老師的監考態度是一大誘因。考場上責任心強、恪守職責的嚴厲老師會遭到廣大學生在微博等公共媒體上的吐槽、人身攻擊等,而監考松散、對作弊行為視若無睹的老師則大受好評。學校就此問題也沒有進行統一規范,久而久之,迫于壓力,原先嚴厲的老師開始對作弊行為持不理會態度,導致整個監考環境松散,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學生作弊現象。
主觀因素主要是個人意識、精神及心理微妙反應累加的結果。有對考試作弊行為認識不當的認知心理、為獲取高分及獎學金的虛榮心理、“別人作弊我也作弊”的從眾心理、“作弊沒被發現”的僥幸冒險心理、“礙于友情,無法拒絕”的同情心理,等等。
3.大學生對作弊行為的認知障礙及作弊后行為心理剖析
3.1大學生對作弊行為的自我認知障礙。
固然,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是產生作弊現象的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與大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相關,特別是當今局勢下“90后”大學生對考試作弊行為存在認知障礙。首先,“90后”大學生對價值觀念缺乏正確的認識,過多關注社會上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表現出習以為常的心理狀態,并對此獲得的意外收獲表示羨慕,追求實惠,功利色彩嚴重;其次,考試作弊實際上是用非正當的手段將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占為己有,行為上等同于偷竊,并且有的作弊行為還需要精心預謀策劃,準備縮印的小抄、夾帶資料或者高科技通訊工具,等同于有所預謀的偷竊行徑,并非一時的貪念所致。很明顯目前大學生并沒有將這兩者等同或掛鉤,不認為考試作弊已經觸摸了道德底線,喪失了誠實守信,違背了公平公正原則;最后,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系一名人員通過一個行為實驗發現,學生的意識里并沒有意識到作弊是不道德的,只有在潛意識里才認為它是不道德的。這也為解釋作弊現象猖狂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作弊行為屬于大學生的道德自我欺騙。
據我校的一項“對作弊行為看法”問卷調查顯示,受調查的326名學生中,27.3%的學生認為為了獲取高分而作弊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周圍也有人作弊,有機會的話自己也會作弊;37.12%的學生因為考慮到作弊后果,不會作弊;值得欣慰的是,35.58%的學生杜絕作弊,并認為作弊行為可恥。從這一組數據中可以看到,部分學生對于作弊行為是持“寬容”態度的。如若作弊得逞的同學會大肆炫耀作弊手段的高明,以此為榮;如若作弊被抓的同學也沒意識到這是一種難以啟齒的行為,不以為恥,而其他同學就不會對其另眼相看,甚至調侃其被抓到是因為運氣不佳、倒霉所致,并非本人自身原因。諸如此類的誤區,使大學生對作弊認知呈現“病態化”趨勢。從數據中也可看到,如果高校加強對作弊行為的處罰,就可以提高威懾性,減少作弊現象。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作弊學生的處罰仍然沒有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特別是民辦獨立學院顧及就業率、學位率、生源等因素對作弊學生的處罰并沒起到威懾力,再加之現在學生的維權意識強,除非有確鑿的證據,否則學校不敢予以嚴格懲罰,而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
3.2大學生作弊后被抓現場行為心理剖析。
據觀察,隨著大學生對作弊惡習觀念的淡薄及考試作弊行為認知的障礙,當考生在考場上被監考老師發現作弊并收繳證據后,相比以前的害怕緊張悔恨心理,越來越呈現出其他幾種特殊的心理反應。分別為:一是無奈心理。當被發現作弊后,學生表現出無可奈何的表情,甚至認為監考老師故意針對自己,言語上表現為“別人也作弊,為什么偏偏抓我”的無辜;二是淡定漠視心理。作弊學生的心態由過去的緊張變得坦然。有的學生在被發現作弊后,沒有絲毫的悔恨之意,從容地離開考場,漠視考場紀律與考試規定;三是爭執心理。有的學生因夾帶紙條或偷看被發現后,宣稱自己并沒有看到內容,更沒有抄襲成功,不算作弊。并且與監考老師僵持不下,始終不肯承認作弊行為;四是鉆空子心理。有的學生因夾帶小抄被發現的同時,迅速毀滅證據,撕爛吞下紙條,試圖掩蓋其作弊行徑,情節惡劣;五是惱怒心理。少數同學甚至被抓的同時,強詞奪理,抱怨監考老師太認真,惱羞成怒的同時還通過咒罵、破壞公共財物等方式發泄不滿情緒。
大學生對作弊行為的認知不到位及作弊后被抓現場的種種異常心理,反映出當今大學生在思想認識及德育方面的缺失,沒有認識到作弊行為的危害性,沒有認識到這是不道德的行為規范,更加沒有認識到此舉與大學生的形象如此格格不入。
4.以加強考風建設為契機,推進高校學風建設進程
學風建設是一所高校治學的根基與靈魂之所在。作弊成風的現象正對高等教育發出質疑唏噓聲,也挑戰著高校學風建設的底線,岌岌可危的考風折射出嚴峻的學風建設問題,重塑高校考風考紀,加強和改進高校學風建設迫在眉睫。
4.1加強榮辱觀教育,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考試觀。
改變大學生對作弊行為的認知障礙,要全面加強誠信宣傳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讓大學生真正地體會“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才是正確的價值取向,意識到作弊是一種違法亂紀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國家的教育質量和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努力營造“趕,學,幫,扶”的學習氛圍,創建奮發向上的優良學風,樹立大學生并非為考試、為高分、為混文憑而學的學習觀,并非“一考定局”的考試觀。總之,我們要從學生的思想教育著手,端正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
4.2完善制度建設,改變傳統考核模式。
擁有一套科學而嚴謹的規章制度是使學風建設有章可循的依據。各項管理、建設、懲罰、監督制度對學生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并且要嚴格執行、落實到位、獎罰分明,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度。取締單調僵化式的筆試考核模式,多形式考察檢驗學習成效,如加大平時成績比例、社會實踐,以課堂考察為主,等等,綜合評價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淡化學生對分數的重視程度。
4.3深入教學改革,端正考風,帶動學風。
高校考風的大力糾正,還可通過改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及課堂掌控水平輔助完成。讓學生在新的教學試驗中提高學習能力,激發求知欲,體會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并非只追求考試結果。要求教師規范師德,嚴謹治學,杜絕教師學術造假、考前泄題、監考松散等惡性行為造成的考風學風敗壞現象。教師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德對學生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端正考風,帶動學風建設。
4.4加大力度取締作弊歪風,創建優良學風。
從結合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數據庫,引入高科技手段加強考試監控,嚴懲作弊行為和嚴格考務管理等方面入手,堅決遏制大學生的各種作弊動機,取締作弊之歪風邪氣,為創建優良學風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學習環境。
5.結語
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作弊不僅毀壞個人德性,而且欺親師,違校章,辱國體,害子孫。作弊成風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如今作弊現象愈演愈烈,考風敗壞,學風固然懶散,漸而演變成為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隨著精英式教育轉變成大眾式教育,大學教育成為產業化生產線,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素質卻每況愈下。大學生不僅對作弊行為存在認知障礙,在判斷一些事物對錯是非上也存在認識不到位、思維局限、注重個人功利色彩、投機取巧等特點,這應該引起深思與重視,并采取積極的對策,取締歪邪之風,創建優良學風,凈化大學這座象牙塔的公平、健康、和諧環境。
參考文獻:
[1]王云峰.大學生作弊心理的調查研究與教育策略[A].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3,(6):62-67.
[2]廖鳳林,蒲小波.大學生作弊是道德自我欺騙嗎[J].心理科學,2011,34,(6):1448-1452.
[3]胡凱.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封余軍,熊正燁等.從高校學生對考試作弊的態度談談校風學風教風建設[J].考試周刊,2011,(7):1-2.
[5]黃斌.民辦高校大學生作弊現象分析與對策[J].教育教學研究,2011,7,(8):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