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一所學校的核心,學校所有的工作應該圍繞學生展開。我們見多了因沒有學生而關閉的學校,卻鮮聞因缺少老師而辦不下去的學校。老師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被列為“五大”之一,也從不缺溢美之辭。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品德的還是人格的,生理的還是心理的,智力的還是情感的。既然走上了三尺講臺,無論愿與不愿,我們都必須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否則,便是失職,魯迅先生說無故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而一個不稱職的老師耽誤的卻是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的前程,其危害程度就更不用說了。
一、從全新的角度認識學生
教師要做很多工作,除了教學生學文化知識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本應從其家庭教育中學會而又缺失的成長教育。90年代后出生的中國人是一個時代的標志,那就是一個孩子,兩個父母,四個(外)祖輩,還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俗稱“124+N”,祖父輩們為了顯示他們有多愛這個寶貝(外)孫子,不僅省去了孩子成長階段本應經歷的摔跤、在地上爬行、大聲哭泣等過程,而且剝奪了孩子父母為人父母的權利,久而久之,孩子摔倒了自己爬不起來,遇到困難不知怎樣克服,更不用說知道感恩和為他人著想了。因為其家庭根本就沒給他(她)機會,所以當前社會中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問題的,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學生都可以從其家庭教育中找到問題的癥候。這種現象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還將存在,所以教師們不要抱怨,更不要放棄,靜下心來,認真研究教育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經常聽到父輩數落我們“不懂禮數”、“浪費糧食”、“人心不古”等,但人類的發展卻如長江的波浪,“前浪總被推在沙灘上”。這一方面是下一代的成長從來就不是按照人們的設計進行的,另一方面懷舊也是人類的天性,總覺得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所以我們認識今天的學生要綜合考慮,而不是簡單地為其貼上“自私”、“無用”、“冷血動物”等標簽,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就是發掘他們的長處,去除他們身上的弊病。
二、換個角度認識自己的職業
除了在學校里學的那點早已老舊的知識之外,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之后我們為自己的職業還增加了什么,更新了什么?一輛鐵制的汽車除了不斷加汽油之外,還要時不時更換機油潤滑。時代在變,教師的角色也在變。老師不僅是信息的傳播者、講授者或良好知識體系的呈現者,而且是知識的促進者。教學生“會學習”遠比“教會”重要。看上去年復一年、天天重復的工作沒有什么變化,當我們回過頭去看以前的學生時,怎么看都覺得以前的學生優秀、基礎好、聽話。嘴里總說“九斤老太的孫子只有七斤——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魯迅先生作品中人物)。事實上不是學生一屆不如一屆,而是認知水平沒有跟上時代步伐。現在的學生既有其性格脆弱的一面,又有其智商發達的一面。試問我們那個時代誰知道電腦為何物?
前些年我對年輕人中的“追星”“粉絲熱”看不慣,覺得不可思議,可回過頭想想,他們沒有錯,是我們的思維出了差錯。年輕人追星就如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崇尚“邱少云、黃繼光”是一個道理。因為他們的時代就只有這些東西,國家很多公開發行的報刊、電視都對明星的緋聞津津樂道,所以學生中存在這些現象就不足為奇。更進一步講,學生也是成人社會“追星的受害者”,他們本不知“星”為何物。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還不止是如何看待今天的學生這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在很多人的眼里,教師是一個技術含量很低的職業(在一些基層職業學校這個問題更突出:(1)有人什么課都可教,學生聽沒聽,學到了多少,我們的老師不計較;(2)什么人都可以當老師,幼兒園的,大學里混日子的教授,早幾年曾發生在某大學里的“騙子教授”一事;(3)電視及媒體上站(或坐)在前臺的一律被稱作“老師”——無論他(她)是干什么的;(4)不備課,不了解教材,更不關心自己所任教的學科的發展方向,有什么好方法,新內容。尤其是專業教學,本沒有固定模式,教學過程中注意總結、反思與改進,某一天你教學方法就是全國通用的模式了)。學者不一定是良師,但良師一定是學者,沒有學問的老師稱不上良師,充其量是一教書匠,這種人是得不到學生尊重的。
三、點滴之處見濃濃關愛
(一)關愛只要是出自真心的,無論大小都能感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一群想長大而又沒有真正長大的個體,遇事總想采用他們自己的方法,而又不能為成人接受,事實上很多問題也處理不好,要么簡單化,要么學習影視媒體或成人的那一套。這就在考驗我們對學生有多了解,不僅要知道他們有什么問題,還要知道他們怎么想。就拿大家常常爭議的過生日一事來說,小時候每逢生日都過得很隆重,于是到了高中也該如以前一樣隆重,加之有了一些成長經歷,便學著成人的模式請客、送禮、喝酒。每每面對醉醺醺的學生,老師們氣得跳腳,學生們卻覺得委屈——過生日有什么錯。至于違反《中學生行為規范40條》“不許喝酒”一事,他們也認為沒我們所認為的那么嚴重,國家那么多法律大人們也沒當一回事,就更不要說幾兩小酒(西安藥家鑫開車撞傷路人怕其記住自己車牌便下車用刀刺傷者十幾刀致死一事)。有位老師的做法值得推廣,記下每位學生的生日,每遇學生生日便帶他(她)吃一碗面條。正因為有細到學生生日這樣的事都非常有人情味的管理,所以她帶的班級無論開始多“爛”,最后總有好秩序,好成績。很多學生每每談起生日就會想到這位老師。像過生日這樣的事情不一定都要帶著吃面,你可以發條短信或是點首歌祝賀一下,甚至發動全班學生參與進來,關鍵看你怎么去引導。問題就是這樣,你不去管理,他們就會“亂”來,(套用小品臺詞“思想就如戰場上的高地,你不占領,就被別人占領了”)。
(二)關愛有多種形式,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關愛。熱衷學習的需要幫他們解決學習上的難題;有了進步的學生需要鼓勵;性格內向遇到困難的需要開導。
(三)批評教育是一種關愛,違反紀律的需要批評,但批評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弄清原因,即掌握真實情況,沒了解事情真相、沒有把握千萬不批評人,有時會弄得很尷尬,下不了臺,尤其是女老師。
2.把握時機、場合,批評時不要有其他人在場。
3.批評時不要罵人,老師罵學生,學生轉身就會罵老師。
4.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批評的方式,生氣只能是表面上的,情緒激動時一定要讓自己平靜下來,否則一失控就不可想象,常見的是動手打人和體罰,自己吃虧。
批評可要注意,就事論事,切忌對其以后的事下結論 ,批評完了之后還要給他指明出路,為他提出改正的時間表。很多學生同一個錯誤會犯多次,我們可以怒其不爭但不可放棄,一定要幫他分析其行為的危害性。批評沒有達到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話,就是不成功的,導致的結果有兩種,其一認為犯錯不要緊,無非就是老師不痛不癢地說幾句,有了幾次之后該生可就難教了,另一種就是易導致學生記恨于你。
(四)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或是親人,即常說的換位思考,自己的子女或是親人出了問題應該怎么辦?
(五)批評學生時要盡量避免評斷和預測,評斷和預測的結果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那個結果,不是我們算得準,而是久而久之學生也真的以為他就是我們所說的那樣。
曾經帶過一個班,有一次帶學生去爬山,自己拿根棍子走在后面,大部分學生爬得很快,對于走得慢的便作干鴨子狀,時不時在走得慢的學生身上拍幾下。好幾年后收到一個學生的來信,問我是否記得那次爬山,當時她被我拍了一下,不覺難受反覺得很受鼓舞,奮力走到其他同學前面,比很多同學先到山頂。
四、于無聲處一如既往
(一) 班級管理工作貴在堅持,很多班級開始時各項工作開展得好,沒多久,各種問題就出來了。除了學生隨著對環境的熟悉新奇感消失之外,與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隨時間推移慢慢放松也有聯系,俗話說“做好千日不易,學壞一朝有余”、“水退一尺,魚退一丈”等。這也是最難的,一班學生帶(教)下來,長的三年,最少也是一學期。
(二)要在“細”字上下工夫,學生是一個個最富生命力的單元,平時要多留心他們的細微變化,如有學生尤其是女生說難受、頭疼、悶得慌等就要引起重視。
(三)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重在堅持,可管理的方式方法卻要因人、因事、因時而變,不斷總結、調整、改進。
五、學生工作有抓有放
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并不意味著學生所有的錯誤都要揪著不放,只要不是關乎人品和對他人或集體有影響的,就能放則放。
有時學生在你面前耍小聰明或撒謊,對于前者可假裝不知,尊重他們的表現欲或是自尊;而對于惡意的撒謊者,有的則需要當面戳穿,有的則應當時認可,事后揭穿。
好好利用班干部(說“利用”不好但無其他詞替代,既是鍛煉他們,又是相信他們,更是尊重學生),正如2009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北京第35中調研時提出的“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其實班主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有時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表揚或是恰如其分的批評能影響一個人很深甚至一輩子。給班級提出一些可操作的、能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目標,并以身作則去實現,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老師的胸懷無比寬廣
沒有人生來想吃苦,都想過好日子,這并沒有錯。平時我們總教育學生要學會吃苦,有吃苦的思想準備。其實這種教育是虛偽的,或者說是錯誤的,艱難的日子本來是社會財富貧乏的表現,有誰愿意生活在那樣的年代里,既然這種教育是蒼白無力的,就要教育他們憧憬未來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重視培養善良品質——德國禮儀課從敲門教起.環球時報,第1327期.
[2]俞國良主編.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
[3]霍思明注.給教師的60條法律建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