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辦好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增強中職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須加強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溝通和銜接,加強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的建設,大力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職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完美結合,培養綜合型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 技能培訓 素質教育 緊密結合
在人們的通常印象中,技能培訓與素質教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技能教育是職業教育中的主要內容,它注重某項或某些技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多見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與技能培訓似乎沒有交集。
但是筆者認為,技能培訓與素質教育必須緊密結合,才能使技能培訓獲得成功,才能使素質教育更加完善。
自從“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社會各界的不斷關注和支持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模式不斷創新,招生規模和畢業生就業率連上新臺階。據統計,2005年,全國有中等職業學校11611所,當年招生537.29萬人,在校學生1324.74萬人。經過幾年發展,200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14767所,年招生規模達810萬人,在校生達205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規模已大體相當,但不容忽視的是,到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素質往往參差不齊,大多數是因成績較差等原因無法進入普通高中或普通高等黨校的殿堂而“滑落”至職業教育。
反觀素質教育,作為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一個概念,從提出到成為一個全民性的話題,已經坎坎坷坷走到第二十個年頭。人們看到的是,20年來素質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與其他一些大刀闊斧的改革相比,它的前進步伐顯得那么艱難和緩慢。
1988年,一篇題為《素質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標》的文章見諸《上海教育》雜志,素質教育這一新概念引發了教育界曠日持久的教育思想大討論。素質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糾偏”,糾應試教育之偏,是針對當時大學教育的過分專業化、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為目的的教育。總體上看,20年來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各級黨委和政府采取積極措施推進素質教育,教育工作者努力轉變觀念,付出了不懈努力。但是,由于勞動用人制度和社會分配結構忽視技能型人才,社會片面追求高學歷,這種壓力層層傳遞到教育內部和家庭內部,使中考、高考競爭不斷升溫,教育結構不盡合理,職業教育出口不暢、分流吸引力不強,升學壓力直接指向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
因此,目前需要大力倡導的,就是辦好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加大分流的力度,增強分流的吸引力。加強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溝通和銜接,加強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的建設,在職業資格證書和高等教育證書之間建立對應、等值與銜接的關系。
圍繞這個目的,筆者認為具體措施應有以下四點。
首先是職業教育在辦學理念上要確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極力深化人文關懷。人文精神既是國民文化素質的核心內容,又是國民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重建人文精神,既應保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華,諸如以民為本、仁愛、信義、平衡和諧、見賢思齊、自省、修身、慎獨、謙讓禮儀等等,又應注入現代意識,諸如人格獨立、思想解放、自由平等、以人為本、博愛寬容、民主法制、公平競爭等。人文學科不是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恰恰是人文素質教育構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的根基。然而,人文學科對于積聚社會資本,提高文化競爭力,以及培養公民的精神價值觀等方面作用卻不是自明的,它需要不斷地進行強調和推動。科學技術越是發展、越是進步,就越需要用科學、高尚的人文精神來指導。在人的諸多素質中,人文素質是一種基礎性的素質,toqWEAU2UBHqQkDrgGnBww==它對于職業教育學生的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極強的滲透力,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就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文素質的弱化,會導致職業教育學生很難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能。因此,要從根本上摒棄“重專業輕人文”的錯誤理念,確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育人宗旨和培養日標。
其次是課程設置要堅持將職業技能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要想培養出“既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又具備遠大個人理想和和良好道德風尚”的優秀人才,就必須在課程上科學安排,做到人文素質與職業技能并重,職業技能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所謂的“人文素質與職業技能并重”并不意味著學科課時相同,更不意味著削弱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培養,而是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需要開設相應的人文科學講座。可在現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基礎上,開設諸如自然科學史、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學藝術欣賞、音樂欣賞、書法與繪畫、哲學與美學等大量人文學科、邊緣學科方面的講座課和選修課。這些課程完全由學生憑個人愛好和興趣選擇、參與,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再次是教學操作上要堅持職業技能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在利用規定課程和開設講座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還應對專業課的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即要注意挖掘專業課內容中的哲學內蘊和美學意義,不僅要教育學生懂得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掌握“怎么做”的技術性問題,還要教育學生懂得“為誰做,為什么做”,以及“如何才能做的更有意義”等價值取向方面的問題。
最后是要注重人文素質教育內化環節。學生人文素質提高須經歷自我感悟、積極行動直至自我提升的實質飛躍。為此,要引導學生理解包蘊在校園人文環境中的人文精神與人文理想。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不僅是整潔美觀的校園,而且是一個文化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場所。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還指學校在堅持人才培養方向的前提下,能夠允許并鼓勵學生按他們個性去發展。學生理解了校園人文環境中包蘊的這些人文精神與理想,才不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無動于衷,才會更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努力從中汲取養分。
在技能培訓的道路上,有了素質教育的參與,它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