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是一個強調入世的流派,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到唐代韓愈再到宋代群儒奮起,儒學進入“新儒學”時期,在新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下,士人階層中的某些人對商人的看法逐漸發生轉變,有的士人甚至走上了從商的道路,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士大夫集團中的商人意識形態明顯浮現。文章通過明萬歷年間兵部侍郎汪道昆及其留世著作來看明朝中后期士人階層中商人意識形態的浮現。
關鍵詞:明代;儒家思想;商人意識;汪道昆
汪道昆(1525—1593),又名汪守昆,明代著名戲曲家、抗倭名將,徽州歙縣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初任義烏知縣,歷官武選司署郎中事員外郎,襄陽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鄖陽、湖廣巡撫等職,仕終兵部左侍郎。汪道昆身為徽商之后,作為士大夫集團的上層人士,在他的存世著作《太函集》中有大量關于當時士人階層從事商業活動的記載,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士人階層對商業態度發生了轉向。
一、明代儒學發展與商人意識形態
明代繼承了南宋的做法,將理學確立為官方文學,而這種融合了佛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新儒學,發展到明代中期又經過王陽明及其弟子的傳播,使得這一套新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與民間有了更為廣泛而親密的接觸,新儒家思想與民間文化有了更多的交合,這種新的現象使傳統的儒家價值觀念受到沖擊,文人的視角在此種環境下得到擴大,意識開始發生轉變。汪道昆在《虞部陳使君榷政碑》說:“竊聞先生重本抑末,故薄農稅而重征商,余則以為不然,直壹視而平施之耳。日中為市,肇自神農,蓋與耒耜并興,交相重矣。……商何負于農?” 顯然在汪道昆看來,商賈不比士人和農民差。汪道昆在《潘汀洲傳》記潘氏“既老,屬諸子為良賈,諸孫為閎儒” 。可見“良賈”和“閎儒”在他的價值觀中已經取得平等地位了。
我們一般講意識形態是指的一種觀念的集合,我在這篇文章講所要表達的是明代中后期商人的觀念的集合。明代中后期,新儒學與商品經濟相互作用,在一種社會大變革的情況下,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觀念發生轉變,尤其是以往看不起商人的士人漸漸對這樣的看法發生的轉變,士人集團中的商人意識形態浮現出來。
明代中后期,隨著越來越多的荒地被開墾出來,使得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加之,從國外傳來的玉米、番薯等作物的廣泛種植,人民的食糧可選擇的余地擴大,農民們可以用部分田來種植經濟作物,于是更多的人開始從事買賣。當時的社會雖是以科舉做官為主要奮斗目標,然而,科舉的名額與考試的舉人畢竟相差懸殊,大部分的人不能走上仕途,很多人入仕為官的途徑因而被堵塞,在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的這個時期,許多士人轉而走上了從商的道路,希望在商業上能一展所長,并且想通過在商業上的成功來捐官或者來結交權貴,用另外的途徑來走上仕途或者為子孫后代走上仕途來鋪路。汪道昆說道:“幸而以資通籍,得請一官,奉檄而行,奄有民社;視簿領如左券,納苞苴如子錢”。 可見在汪道昆的筆下的這個人是在經營商業獲利頗豐的情況下,以納錢的方式獲得官職,反映出了這在當時也是一種進入仕途的渠道。
二、商人的儒學內涵對經商的作用
古來經商之人,尤其是歷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商人,都是經過深厚的儒家文化熏陶,他們的經商之道不會是無章可循,定然會有一套自己的經營觀念和策略。具備儒家知識體系的商人,對商業的思考定會比不具備此種體系的人要深刻得多,因為他們更懂得商業所需要的方法論和用人之道。
商人重視信譽和品德,受過儒家教育的人,定然能從文化內涵的角度深層次的理解,儒家提倡“才德兼備”、“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寬厚待人”,這些都在商人中,特別是在那些士人轉化為商人的群體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他們所有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他們商業的規模和成敗,他們的高度理性化使他們能把許多傳統的文化資源轉變為經營企業的手段。汪道昆《明處士江飲公墓志銘》記載道:“且耕者什一,賈之廉者亦什一,賈何負于耕?古人病不廉,非病賈也。” 所以,儒家知識和道德“廉賈”的身上又獲得了統一。
成功的商人總是在經商旅途中也不忘讀書,他們深刻明白讀書對經商的作用,不斷地讀書,從古之圣賢書中汲取養分,他們總是以一種居安思危的心態來讀書,從中總結出各種新穎的策略,例如薄利多銷。一些商人還把自己看書對商業所形成的一些看法寫成書,這就好比現在的那些書店賣的成功商人的傳記,講他們經商過程中的一些心得。
商人經商免不了要跟官府打交道,然而,封建官員都是飽讀詩書的人,倘若沒有與之能夠水平相當甚至高出的儒學水平,何以能夠與官員們談經論道、說詞解賦,進而打動官場上的人物。賄賂也許是一個方面,但是雙方都有共同的話題勢必對達到目的的效果更好,在關鍵的時候,儒學素養、文化知識扮演了這樣一個橋梁的作用,越有儒學見地,越有儒學內涵的商人,他在經商過程中越能如魚得水,因為他們更懂得士人的生活方式。汪道昆在《汪長君論最序》說:“新安多大賈,其居鹽莢者最豪,入則擊鐘,出則連騎,暇則召客高會,侍越女,擁吳姬,四坐盡歡,夜以繼日。” 這是說當時的徽商用交際的方式來籠絡政府官員,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搞好公關關系,以便于自己的行動。不管是在現在還是過去,打通政府關節,少不了這種公關。
三、“新四民說”與商人自覺
我們都知道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其實這個思想在他之前就有了,心學大家王陽明也提出了“四民異業而同道”的說法,這反映了當時舊四民觀的松動,也是從儒家倫理道德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經濟觀點,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思想。汪道昆早就發出過“商何負于農?”的疑問,在汪道昆看來,農業與商業其實是不矛盾的,兩者誰都不比誰差,商業同樣對社會很重要。
王陽明和汪道昆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士人代表,兩人都以武功而位居高位,同時又是儒學的大家,士大夫集團的上層人士,他們對商人以及商業態度是很能說明當時社會的情況。
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一條鞭法”的實施,這一切都是推動了商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士人投入到商業競爭中,他們以能在商業中成功為自豪,并認為經商與進入仕途是同樣地位的兩條不同人生發展軌道,他們在商海中一展所長,用成功證明了自己,也在社會中無形提高了商人的地位,以至于出現商人排在農民和工匠的前面的情況,甚至還出現商人還排在士人前面的例子,這一切不是隨便亂寫,必然有他的根據。
士人進入商業領域變成商人,從而使士人與商人出現混合,相互之間影響,這種影響必然在潛移默化中對士人的商人觀念產生影響,士人改變舊有對商業的偏見,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商業,或者用商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士人的商業意識在這種相互作用與思考中得以浮現。
汪道昆以一個徽商之后來看商業,以及那些從事貿易的商人,他記載了許多有關商人的事,從中明顯可以發現他那個時代的商人已經有了一種商業自覺。儒家學者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抱負,商人也有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由士入商的人并不滿足于在商業生活中的成就,他們也希望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產生影響力,建立功勛、光耀門庭是他們畢生志向。
四、小結
通過上面的三點解析,可以清楚地發現在明朝中后期士人階層中的商業意識形態的浮現,為何只說是浮現,而不說是改變呢,或者說是定性呢?因為在封建社會,士人地位仍舊是最高的,國家最為看重的是讀書人及其價值,對于商人則是抑制,商人不能像讀書人一樣被王化于萬民,更多的是從商人的眼光看待問題,這一點不能為統治者接受。封建國家需要讀書人來為皇家服務,讀書人也需要通過科舉考試來躋身上流社會,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家族地位,達到所謂的光宗耀祖,以為后人所景仰。當時雖處于明清社會轉變的時期,商人的地位相比以前的朝代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主流的社會思潮并沒有大的改變,仕途是大多數讀書人的不二選擇,即使商人在商業中大獲其利,但不免還是要想方設法的走上官場。我認為不能因為當時民間商品經濟的繁榮,以及士商之間聯系越來越密切就說是士大夫集團對商人的看法徹底改變,而只是文化經濟的發展,社會思想發生了某些轉變,士大夫集團中的商人意識形態得以浮現,這一點是必須認清的。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