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彩風景寫生,是直接面對大自然的風景,進行水彩畫創作的方式和方法。在水彩畫的發展史上,水彩風景寫生一直都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已經成為了水彩畫的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特別是針對中國水彩畫創作和教學現狀來看,尤其需要進行大量的水彩風景寫生,這將會給創作者、教師和學生帶來很多全新的藝術感悟和思考。文章結合自身的創作實踐,對在風景水彩寫生中所形成的感悟和思考,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水彩風景;寫生;感悟和思考
一、風景水彩寫生意義
(一)探索大自然之美
大自然是人類生活的母體,沒有了大自然,也就沒有了生命。早在歐洲浪漫主義時期,印象派的畫家們就認識到了大自然對于美術創作的重要性,由此,風景水彩也成為了能夠和靜物水彩、人物水彩所并列的水彩形式。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能夠收獲和體驗大自然中所特有的形式美、情感美等多種審美體驗。比如形式美。吳冠中先生曾經在自己的隨筆中寫道,很多畫家們住在干凈整潔的樓房中,卻偏愛去江南有民居的地方寫生,江南多丘陵,畫家們找一個小山頭,望著這一篇破舊、低矮的房子,就開始了自己的創作。在創作者看來,并沒有什么破舊之處,他們看到的是白墻、黑瓦、黑墻之間所構成的各種各樣的形式美,然后會對這種外在的形式進行解剖,發現其中的規律和特點,從而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又比如情感美。英國水彩畫家弗林特,偏愛表現普通勞動人們生活和自然場景,他的畫中有金黃的麥田、有蒼茫的遠山、有勞作的婦女,一切都充滿了一種自然和親切的感覺,讓人禁不住感嘆生活的溫馨和美好。可以說,大自然中處處都有的美的質素,通過寫生,則為發現和體驗這種美的質素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二)使創作技巧得到充分的鍛煉
水彩風景寫生,不同于畫室內的創作。這也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之所在。原tNIb1KXSDj8UMnAA544R0A==本是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但是將其放在一定的光色環境下,它就會產生出一種全新的審美意味,而且大自然中是充滿著變化的,特別是大自然的光影和天氣,能夠讓客觀事物體現出多種審美效果,這就對創作者的創作技巧提出了挑戰,也為諸多創作技巧的運用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平臺。一些名家的名作,如陶世虎的《小溪》、高殿才的《山村臘月》等,都是將大自然的光影變化和個人主觀情緒體驗有機的結合起來,然后運用合理的表現技法有機的表達出來,從而實現了技巧的鍛煉和豐富。
二、創作優秀水彩風景所要具備的能力
(一)用水的能力
水元素是水彩畫的核心,如果沒有充分掌握好水的特點,那么一幅優秀水彩畫的創作也就無從談起。特別是對于水彩風景畫來說,水元素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重要部分,很多時候都要用水來表現水,沒有了水,所描繪的風景也就沒有了靈氣。具體說來,水元素的運用包含以下幾個要求,首先是要體現出水的流動韻味,作為風景水彩畫來說,水的流動韻味的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江南水鄉煙雨朦朧;大漠邊關的雪花飄飄,大海浪花的飛舞靈動,天空晚霞的絢麗多姿,都有要用水的靈動性表達出來,這不僅是大自然的外在表現,更是一種滄桑歲月的積淀。很多創作者在創作中,為了追求這種流動意味,常常會按照不同的需要,將畫面進行傾斜,使水色自然的流淌,讓畫面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動感效果。
其次是追求水的偶然性效果。因為水的流動性很強,在風景創作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創作者始料未及的偶然性韻味,這就要求去創作者予以理性客觀的對待。一方面,我們要充分肯定水色表現的這種偶然性特征,出現偶然性效果的時候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不能將偶然性當作必然性來看待,既不能全部將作品的水色表現,寄希望于水的偶然性韻味的出現,要知道如果沒有長期的生活積累和過硬的技術基礎,既是出現了水色的偶然性效果,也會因為創作者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錯過,所以要用一種理性和客觀的眼光來看待。
(二)用色的能力
在造型語言中,色彩是最活躍、最敏感、最富表現力的藝術語言。水彩畫依靠色彩的明度,對比度來狀物抒情,寫實者精雕細刻,對自然景物的形色描繪的惟妙惟肖。寫意者表現概括,言有盡而意無窮。人們對色彩表現力不斷發掘,使繪畫藝術更加豐富多彩。繪畫風格的不同使得色彩在水彩畫實踐中呈現諸多不同的特點。
首先是色彩的透明性。水彩畫清潤透明的個性,在眾多繪畫門類中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這是任何一個畫種所不能比擬的。水色透明是藝術家的追求,但不是處處都要求透明的薄色,水彩畫的透明應該理解為感覺的透明,不應該回避重色和不透明色。而且,應該合理的使用色層重疊法,多次罩染,有深沉厚重才能對比出輕快透明。深淺相宜,薄重結合,才能體現藝術家技藝的精湛。
其次是色彩的裝飾性。色彩的裝飾性是和色的寫實性相對而言的,也可稱作主觀色彩,是畫家通過對色彩的概括、提煉和夸張,在畫面中反映為整體性的平面語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色彩。水彩畫家正是利用了這種主觀性,將裝飾性色彩運用到不同的圖式當中去,抒發作者或抒情或隱逸或激昂或灑脫的情感。
(三)創作者創作觀念
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張藻有一句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就話尤其適合于水彩風景寫生。所謂外師造化,是指要以大自然為師,深入的觀察和體驗大自然那無窮無盡的變化,從中掌握創作的基本規律。中得心源,是指作為創作者來說,要想真切的反映出自己對大自然變化的情感和感悟,僅僅依靠自然的描摹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創作者利用自己的創作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綜合和提煉,通過兩者有機的結合,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這就是一個創作觀念的問題,作為一個風景水彩花幾啊,首先應當對生活和生命的充滿熱愛,有了這種生命的激情,才有可能發自內心的去觀察大自然,愿意用自己的創作技法將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充分的表現出來。其次,當創作者進行創作的時候,因為之前已經有過了深入的觀察,所以這時候的創作,實際上是一個移情的過程,對自然景物進行加工,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自然美逐漸的升華為藝術美。這個過程看似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對于創作者的創作觀念要求是很高的。拿創作者的藝術修養來說,沒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豐厚的藝術修養,就不具備一雙發現自然美的眼睛,后續的創作也就無從談起。
當然這種藝術修養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創作者不斷的學習、積累和借鑒,英國最富盛名的水彩畫架透納,僅僅是臨摹桑德比等人的作品,留下來的就有140多幅,最終成長為一代大師。這就是一個學習和借鑒的過程,吸收其中有利于自身藝術創造的因素,能更好地開拓藝術視野,提高認識水平,并將其中積極的思維成果有效地內化為自身的創造意識與藝術創造能力,最終實現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綜上所述,水彩這門是藝術傳入中國之后,已然取得了十分豐碩的發展成果,成為中國美術事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水彩畫無論是在創作觀念,還是創作技術上,也都在不斷進步著。但是很多作品卻呈現出了“大而空”的問題,畫幅越來越大,過分沉溺于各種新鮮技術的嘗試,作品的思想性和內涵性卻有了很大的缺失,其根本原因,還是缺乏寫生的結果所致。寫生是溝通創作者和生活的橋梁,作為水彩風景畫來說,就是創作者觀察大自然、表現大自然的唯一辦法,要想使自己的作品真正能夠反映出自己的情感,創作出真正有內涵的作品,就要注重寫生,這是一個創作者修養和積累的表現,也是其藝術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現。
參考文獻:
[1]李水成,曾毅著.水彩畫技法語言教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2]袁振藻編著.中國水彩畫史[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韶關學院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