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名人曾經說過:“藝術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豐富的感情也會癱瘓”,這句話也正是強調了運用技巧在藝術創新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也一樣,它的技巧是有三部分內容構成:一、徒手動作技巧,二、道具舞蹈技巧,三、創新技術。文章將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的特點、分類及內容進行詳細介紹,并列舉出了漢族、朝鮮族、蒙族的一些舞蹈表演。
關鍵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
一、前言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國,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擁有一種屬于自己風格的舞蹈,而每種舞蹈又有屬于他自己的舞蹈技巧。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民間舞蹈的技巧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舞蹈技術不僅體現著各民族民間舞蹈的獨特藝術風格,也同樣體現著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的發展過程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是在中國古典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參照了戲曲、武術、雜技等等。例如許多徒手動作:贊步、掃蹚、飛腿等等技巧,這些都是中國民間舞蹈與古典舞蹈所共有的。中國民間民族舞蹈借鑒了古典舞蹈中的一些技巧,而不是原模原樣的照搬,中國民族舞蹈也是在自身特點的基礎上提煉出古典舞的精髓,由此可見,這兩種舞蹈技巧出自同一根源,只是流向了不同方向。從技巧的變現特征來講,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和中國古典舞蹈,前者更注重于感情宣泄,后者則更注重于凝重、典雅的感情。這兩種舞蹈之間在氣質、性格與情感的表現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典舞很早就創建了自己的技術訓練體系,所以中國古典舞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基石。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的特點及分類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在技巧追求特點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追求素質能力的極限展示,而后者則是審美風格的完美表現。古典舞蹈的技巧是具有同身韻的特點,是可以各自獨立的,民間舞蹈的技巧是與舞蹈風格緊密相連難以分割的。換句話說也就是說民族民間舞蹈的技巧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技巧,還要對它進行藝術化、風格化、情感化的加工。
風格化技巧不僅包括道具舞蹈技巧還包括翻轉、旋轉、跳躍等技巧。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有很多獨具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例如鼓、棒、扇子、熱巴鼓、背鼓、辮鼓、筷子、盅碗。還有一些風格性很強的旋轉動作,例如跪轉、空轉、夏克轉、平轉,講求快速多姿戛然而止。還有一些講究優雅平穩。
情感化技巧緊密結合著宣泄情感和烘托氣氛,是舞者心底激情的物化,如果舞者沒有投入情感,那么即使有再精湛的技巧也不能把把舞蹈跳出光彩,只會越顯蒼白。
藝術化技巧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衍生出來的,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化技巧的功能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情感宣泄逐步發展到了表現人物心理特征、塑造完美的舞臺形象、營造美好的舞臺意境等等。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的分類
1.徒手技巧
徒手技巧的含義是不憑借任何道具,只憑肢體進行的舞蹈技巧。徒手技巧在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中也有很多的運用,例如東北大秧歌中的蹲、踢、跳等,安徽花鼓中的燕子三抄水、倒爬城、豚跳等,蒙古族和藏族舞蹈中的單腿跨轉、躺身蹦子、平轉、旁腿轉等。
2.道具舞蹈
道具舞蹈技巧是漢族民間舞蹈中最常用的一種技巧。如踩高蹺,表演者踩在高蹺上做一些跳躍、旋轉等高難度動作。東北大秧歌中最有韻味的手巾花技巧,立掛、頂掛、小出手、大出手等等。熱巴舞中的頂鼓旋轉、扭腰打點、纏頭擊鼓等等。盤子舞中表演者雙手各持小碟一個,指夾手筷,附和著音樂,打、舞、轉三個動作同時進行。民族民間舞蹈中道具舞蹈技巧的種類不勝枚舉……
四、各民族自己的技巧
(一)漢族
幾千年來,漢族的各種民族民間舞蹈都是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才會進行表演的,例如過年時、過廟會時、祭祖時。表演者會在表演中各顯其能,開拓創新,以贏得大家的贊許。漢族的民族民間舞蹈也正是在這種競爭中不斷的精益求精、創新發展的。幾種典型的漢族舞蹈主要有安徽花鼓燈、山東鼓子秧歌、安塞腰鼓、廣東英歌、湖南花鼓、遼南高蹺、東北大秧歌等等。
安徽花鼓燈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盤鼓部分了,它分為三部分: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上盤鼓是技巧表演,將蘭花放在鼓架子腰部或是肩部擺成各式各樣的姿態。中盤鼓是將蘭花放在鼓架子手上、腿上及腰部的雙人表演。地盤鼓是單人表演,例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豚跳等等。表演者在技巧展示的同時又形成了獨自的特長。表演者們總是在變化多端的技巧中展現出非一般的才華的超人的能力。
山東鼓子秧歌自古以來就有著文、武場之分,這里的武場就是鼓、棒、傘彰顯舞技的部分,表演者在跑動時身低步大、落腳即生根、蹬腳即揚塵、堅實而有力,跳躍時則會突出顯示干拔、上竄。想要體現鼓子秧歌中淳樸剛勁、穩健瀟灑的風格就必須要非常熟練的掌握道具舞蹈技巧,各種蹲、踢、跳、轉技巧。魯北地區的惠民和商河是鼓子秧歌的發源地,這兩個地方距離河北的雜技之鄉吳橋和武術之鄉滄縣都不遠,所以受其影響,也豐富了鼓子秧歌的表演。
(二)朝鮮族
朝鮮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舞蹈是象帽舞和長鼓舞,這兩種舞蹈的技藝性很強。
象帽舞表演者的頭上帶著特別的頭盔,頭盔上方有一束可以旋轉的長纓,舞動時擺動頭部,長纓就會在身側和頭頂飛舞旋轉,長纓的長度是根據表演者表演技巧的高低而定的,表演者邊跳躍前進邊擊打小鼓,而頭頂上的長纓也在不斷的旋轉,正有向前沖鋒飛架勢。
長鼓舞的表演者多為女性,漸漸的也有了男子開始表演。表演者要身挎杖鼓,左手敲擊低音部鼓面,右手持有竹鍵敲擊高音部鼓面。高高低低各種音色的鼓聲,各式各樣的鼓點相映成輝。表演者進入高潮狀態就會行進性的連續旋轉,技藝高超的表演者會轉幾十圈。
(三)蒙族
蒙族中技藝性非常強的舞蹈有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太平鼓舞一般是在逢年過節主要是由婦女進行表演,分為集體舞和單人舞兩種,表演時左手持鼓柄,右手握一帶穗木棍,邊敲邊舞,表演者的動作一般會比較夸張,基本舞姿大多數是以腰部為軸心,進行一系列的仰、俯、傾、側,舞步奔放而有力,富有彈性并夾雜有跳轉等動作技巧。技藝高超的表演者可同時將四五面鼓在身體不同部位纏繞回旋,略微帶點競技色彩。盅碗鼓大多數也是由女子進行表演,動作柔和舒展,在進入高潮狀態時,多做出板腰、旋腰等動作,技藝高超的表演者還會頭頂燃燈。筷子舞一般是由男子表演,大多數都只是在喜慶的場合表演。表演者在原地單手或是雙手握住一把筷子,任由腿部韌性屈伸,身體搖擺不定,快速抖動雙肩,雙臂松弛順暢的用筷子擊打身體各個部位,表演者不時地蹲跳打腳,從慢到快,最終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結束舞蹈。
五、結語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寶貴財富,因為它是中國各個民族的人民所共同創建的文化成果,更多的了解并掌握民族民間舞蹈的技巧是舞蹈藝術家的必經之路。舞蹈藝術是各個民族開創是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為廣泛的一門表演藝術,它能夠直接表達人們的各種情感,在歷史進程中,每個民族都在創造著能夠表現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民族舞蹈。先輩們意境為我們開創出道路,為我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一定要繼續的傳承下去,還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注重舞蹈技巧的發展,以滿足當代人們對舞蹈文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唐蓉.民族民間舞蹈表演技巧小談[J].大眾文藝,2010(23).
[2]謝陽.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2(6).
[3]韋妮.淺談中國民間舞蹈的復歸與發展[J].大眾文藝,2011(14).
[4]雪仁.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J].群文天地,2009(10).
(作者簡介:黎明東(1984-),男,漢族,黑龍江人,本科,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舞蹈基礎訓練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