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兩種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當然繪畫藝術也不例外,蒙克作為表現主義的先驅,在他的彷徨、焦慮與恐懼的狀態下將創作的主題與個人的主觀強烈的情感緊密的結合起來,由此開辟了以精神為主要風格的先鋒之路,研究蒙克繪畫語言的運用,對了解西方繪畫的本質,促進我國繪畫發展有一定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蒙克;繪畫語言;淺析
一、愛德華·蒙克困難的人生經歷與繪畫精神的形成
德華·蒙克是挪威偉大的畫家之一,是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驅和奠基人。他繪畫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情感和悲傷壓抑的情調。蒙克出生在一個生活比較貧困的知識家庭,年幼喪母,長他兩歲的姐姐也被肺病奪去了生命,妹妹患上了精神分裂,接著父親的去世,哥哥的撒手人寰等一系列的不幸。從此在他年幼的心靈上蒙上了死亡的恐懼和不安,對他今后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曾在日記里這樣寫到:“疾病、發瘋、和死亡一直飛翔在我的搖籃上黑色天使”。因此他刻意去挖掘人的內心世界的各種狀況,表現疾病、恐怖、不安、死亡、絕望和愛情等一系列主題。
二、主觀思想的強烈表達——蒙克作品中曲線和色彩的運用
在蒙克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扭曲、變形甚至有些粗暴的曲線使整個作品呈現出了動感,營造出了一種給人接近瘋狂、心理極具不安,恐懼的感覺。1893年蒙克所作的《吶喊》一個酷似骨瘦如柴、瞳孔放大、雙手捂住雙耳竭盡全力大聲嘶叫,背景的天空、大海、陸地、行人用變形的曲線加以描繪,使整個畫面產生的動感令人不安和恐懼。在這幅作品中,蒙克用夸張、甚至有點危險的曲線,把人類內心的絕望、孤獨和苦悶表現的淋漓盡致,蒙克繪畫作品中些看似危險的線條,并不是隨手胡亂涂鴉,而是恰到好處表現了作品強烈的主觀情感和營造了一種與主題相一致的氛圍。
蒙克使用的色彩,常常也是對比比較強烈,是非常不和諧的,總給人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樣以他的代表作《吶喊》為例,畫面上的天空大量使用陰慘的紅色,天空猶如血色的紅流,給人一種恐懼和悲慘的感覺,蒼白的頭顱,紅黃相間的色彩,深藍的河流,都營造出了一種凄涼,內心世界的極度空虛的的氛圍。讓人體驗到了無限的絕望和人性的壓抑。紅色、紅色、綠色、黃色等都是我們經常在蒙克作品中看到的顏色,這些顏色都是蒙克內心對黑暗的恐懼、對生活的絕望,對死亡的無奈地真實寫照。同時也體現了色彩在人心理作用的無窮魅力。
三、疾病、死亡和恐懼——蒙克作品中人物造型特點
作為表現主義的先驅,蒙克畫面的人物形象往往更注重人物精神內在情感和氣質的傳達和表現。跟中國畫體系所謂的“以形寫神”的觀念如出一轍。其人物的形象不再受透視、解剖、光線的約束,而是重在內心世界,強調主觀情感表達。在十九世紀90年代以前,蒙克作品還是更多給人一種真實、細膩的感覺。但是蒙克在1886年創作的《病娃》突破了他以前的藝術特點,雖然畫面中人物的形象還保留著寫實的痕跡。但整個畫面的空間趨于平面化,也缺乏了透視感。此外我們在蒙克的以后作品中就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到了這種變化,《吻》、《在地獄中的自畫像》、《吶喊》、《春情》、《生命的舞蹈》等。
1892年蒙克所作的《吻》,在這幅作品中兩個處在熱戀的男和女,用同一個色塊表示兩張臉已經融為一體,把人物的身體抽象的概括成了從頭到腳都在線圈圍繞下所形成的一塊有機、整體的團塊。給人一種激情、膨脹、流動感。并且能夠深深的體會到畫面中的人物是那樣全心全意的投入、忘我、激情的瞬間,突出了作者對純真愛情的向往。蒙克在他年輕的時候就說過:“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實際上畫家也是遵循了這一觀念,他的一生都在通過人物形象來揭示死亡、恐怖、絕望、不安和孤獨。
蒙克的畫大多來自自己真實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其悲慘的人身經歷,使他的畫面中表現出來了積在內心深處無言表達的痛苦,形成了具有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蒙克自己的內心世界就是他藝術題材的主要源泉。蒙克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了歐洲整個下層階級的一個生活狀況。他處的時代乃至現代都沒有一個藝術家向他那樣能夠深層次的去挖掘人類內心的精神世界,把人性的弱點如此赤裸裸的表現出來,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絕不會去描寫男人們看書,女人們結毛衣之類的室內畫,我要描繪的是有呼吸,有感覺,并在痛苦和愛情中生活的人們”。整如梵高所言:“為了表現人的熾熱的情感”這正也是蒙克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所在。
參考文獻:
[1]何政廣.蒙克——北歐表現派先驅[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董從民.連接心靈和自然的曲線[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
(作者簡介:倪 磊(1987.02-), 男, 江蘇徐州人,江西師范大學, 2010級美術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