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議會是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實行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和重要體現之一。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最高民意機關,它在施行民主、保障民生和支持抗日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字:山東抗日根據地;山東省臨時參議會
1937年,中共在山東淪陷后組織了多次起義,創建八路軍山東縱隊,初步建立了山東抗日根據地。1938年9月國民政府《省臨時參議會組織條例》公布后,要求各地于1939年1月前建立省臨時參議會。隨著八路軍一一五師進入山東,山東抗日根據地急需建立全省性的民意機關和行政機構。由于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對中共的要求沒有任何回音,中共山東分局開始放棄和國民黨建立統一民意機關的愿望,1940年1月籌備建立山東憲政促進會討論憲政問題,7月在臨沂青駝寺召開山東省聯合大會成立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戰時推行工作委員會。山東省臨參會采取“三三制”原則,由民主人士范明樞擔任議長,共產黨員馬保三和左派進步人士劉民生擔任副議長。
山東省臨參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于1940年8月2日至9月5日召開,大會決議把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為本省推行一切戰時工作的機關,討論通過了《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推舉成立了以范明樞、馬保三為首的駐會委員會。同時規定每六個月召開一次全體會議,每次會期為兩星期,臨參會休會期間由駐會委員會,代行臨參會的職權。第一屆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懲治貪污條例》、《改善工人生活案》等關于政治、軍事、經濟和教育的法規條令達數十種。1943年8月12日至9月8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召開一屆二次議員大會。馬保三副議長作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駐會委員會三年工作報告》,大會對《山東臨時參議會組織條例》進行了修正,通過了《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山東省縣參議會組織條例》、《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組織條例》、《山東省行政公署組織條例》、等數十條法規條令。1945年8月抗戰勝利前,根據全國戰局的需要,山東省臨參會和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決議把山東省臨參會改稱山東省參議會,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改稱山東省政府。
山東省臨時參議會不僅僅是一個民意機關,還是立法機關和監督機關。本文主要從施行民主、保障民生和支持抗日三方面對臨參會的作用進行闡述。
(一)施行民主
首先保障人民享有選舉的權利。《山東省臨時參議會組織條例》規定十八周歲以上且居住在山東者具有選舉資格,而且規定了人員比例各地區選出的代表占60%,抗日組織代表占40%,婦女比例不少有10%。這就擴大了人民享有選舉權的范圍,而且保障了婦女參政的權利。省臨參會還制定了《縣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從村公所到縣級參議會都規定了人民享有選舉的權利。由于基層文盲占相當大的比例,就采取“豆選”等有中國特色的選舉方法。
其次制定法規維護人民的基本權利。1940年11月山東省臨參會頒布了《山東省人權保障條例》,這個條例是抗戰時期最早頒行的人權保障法規。條例不僅強調了人民的民主權利,而且維護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權。參議會還制定了《山東省戰時國民教育實施辦法》規定“凡年滿八歲以上十六歲以下至兒童,不分男女,均需受小學教育”,這就保障人民享有教育權。
(二)保障民生
首先注重減輕人民負擔,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為了減輕農民負擔,臨參會制定了《減租減息暫行條例》,但沒有真正實施,重訂了《租佃暫行條例》和《借貸暫行條例》。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臨參會制定了《山東省改善雇工待遇暫行辦法》。臨參會還通過了《整理和征收田賦暫行辦法》、《征收公糧新辦法》等法規,減輕人民負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調動人民抗日積極性。
其次積極組織幫扶和救濟活動。1940年11月7日,山東省臨參會制定了《山東省戰時縣區鄉村各級政府組織條例》,規定縣第一科設民政科,設科長一人,科員三人,負責賑災、撫恤、保育及其他社會救濟事項;各區的副區長兼任民政事項;鄉長副鄉長分別擔任鄉公所民政事項;村的難民的救濟事項由村政委員會負責。還規定為保證大災之年,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縣、區、鄉、村都設立優待救濟委員會,作為救濟抗屬、難民災民的臨時性救濟機構。《條例》實施后各地都相應的建立起民政救濟機關,這保證了救災的權利劃分和出現災情時的快速響應。1941年臨參會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幫助民眾麥收工作,決定成立麥收工作委員會。1943年4月,因日寇燒殺略奪和部分天災造成泰山、魯南地區出現大量難民,臨參會等機關發布關于迅速救濟難民的號召。通知制定了救濟難民首先救急的對策,并籌設了長期救濟難民的根本辦法。通知最后指出這是發揮我們民族友愛的時候了,堅決不讓難民在根據地餓死一個。
(三)支持抗日
毛澤東曾經指出“參議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也就是革命的三民主義的中國。”山東省臨參會也始終把服務抗戰作為工作的重心,很多參議員直接參加了戰斗,參議員陳明、陳若克,秘書長李竹如等以身殉國。山東省臨參會還特別注意對抗日人員的優撫工作,在1940年10月至1943年7月三年間制定了優待抗日人員和家屬的條例9條,軍事條例2條。這些條例都大大的激發了人民參加抗日軍隊的積極性,支持了山東軍民的抗日斗爭。
通過山東省臨參會的努力,根據地人民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民主和法治觀念。人民和政府的關系日益密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眾紛紛參加八路軍。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是黨對民主政權建設的一次偉大的實踐和探索,為民主政權建設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山東省臨參會存在時間雖然不長,但在抗戰的五年中擴大了人民民主,推進了法制建設和廉政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經驗,為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作好了準備。
(作者簡介:范承泰,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2010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