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對同聲傳譯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同傳的培訓和學習也呈現上升趨勢。同傳對譯員有嚴格的能力要求,文章根據Daniel Gile的多任務處理模式分析聽說訓練對同聲傳譯的重要性。
關鍵詞:同聲傳譯;多任務處理模式;輸入;聽說訓練
一、同聲傳譯介紹
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簡稱同傳。它由譯員將發言人的講話以同步不間斷的方式口譯成特定目標語言。同聲傳譯的標準為快、準、順,其中,時效性是同傳的首要特點。由于不占用會場時間,它成為國際會議首選的口譯服務模式。同傳對譯員各方面素質有嚴格的要求,目前,培訓和學習同聲傳譯的人數呈上升趨勢。
二、同聲傳譯多任務處理模式
從認知科學角度研究口譯的Daniel Gile(1995)創立了一套口譯多任務處理模式(Effort Models)。Gile(169)將同傳視為包含四個任務的過程,用公式SI=L+P+M+C進行表達。
其中,L(the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為聽力分析;P(the Production Effort)是翻譯輸出;M(the Memory Effort)是短期記憶;C(the Coordination Effort)為對任務L、P、C的協調。
在同傳過程中,這四個過程會重合。譯員必須對多項任務同時進行處理。Gile認為復雜PSZUESvs/Vdwv/7O9Lihew==的同傳對譯員提出了處理能力總需求TR,它應是各單項能力需求LR、MR,PR及C的總和,用TR=LR+MR+PR+C進行表示。
在這個公式中,TR并非各單項任務能力需求的簡單疊加,它需要四項任務處理相互配合。而同傳譯員的處理能力有限。因此,成功的同傳必須保證總體處理能力需求TR不超過譯員具備的總體處理能力TA,同時,還需保證譯員的單項任務處理能力高于同傳的單項任務需求,即TR
同聲傳譯可被視為由輸入和輸出兩大部分構成。輸入為聽,聽講話者發言,即L;輸出為說,將聽到內容口譯為目的語,即P。這是同聲傳譯的兩大顯性過程。而在L和P兩大過程中,還隱藏著記憶M和協調C兩個隱性過程。
根據多任務處理模式可知,同傳時,任一單項任務出現困難,同傳任務就會受到干擾。L和P是同傳的顯性過程,過硬的聽力理解能力和雙語表達能力對于成功同傳必不可少。因此,聽說訓練尤為關鍵。
輸入,是同聲傳譯的第一步。如果譯員聽力不過關,沒有聽懂發言,無法完成好L,那么即使有再好的記憶、翻譯和協調能力,譯員也無從下手進行之后的MPC三項任務。
在聽力輸入中,如果現場噪音過大、發言語速過快、帶口音、內容信息密集,數字、縮略詞過多,專業表達過多,句式結構復雜,語法和詞匯使用不正確,語言和推理異于常規等,都會對譯員的聽力理解處理能力提出更高需求。如果譯員平時聽力訓練不到位,那么臨時遇到這些困難時,無法應對,必然造成口譯任務的失敗。
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輸入任務,譯員平時必須加強聽力訓練。包括抗干擾訓練,練習語速較快、信息密集的篇章,數字訓練,廣泛聽各種口音、內容、風格的講話等。只有提高練習量、加大練習難度,不斷積累,才能夠應對可能出現的輸入困難,為接下來的記憶和翻譯輸出走好第一步。
輸出,是同聲傳譯的最后一步。即使前面的L、M、C都完成的很好,如果在輸出環節中出現問題,便會功虧一簣。
在翻譯輸出中,在聽懂和記清的基礎上,如果譯員在輸出時出現講話不夠流暢、選詞不夠地道、語法詞法的使用存在問題,或者不知譯入語在譯出語中的對應表達,那么整個同傳任務就會受到直接的影響。而如果發言者語速過快、發言內容信息密集,則要求譯員在同一時間內輸出翻譯更多的信息,更對譯員的輸出帶來挑戰。
不難看出,口語表達訓練在同傳中尤為必要。在口語訓練中,首先必須多閱讀積累,以提高對語言的敏感性和熟練度,這樣在輸出中才能避免語法和選詞的問題;其次,多說多練,提高表達的流暢性,靈活自如使用語言;同時,同傳譯員應該鍛煉語速,做到可快可慢,靈活調整,控制好節奏,以避免遇到講話者語速過快而不能跟上的情況。
四、總結
聽說能力是語言學習的基本能力,對于同聲傳譯而言,聽說是基礎,更是關鍵。只有聽好,完成好輸入L,才能進行后面的任務MPC;而在完成好LMC三項任務時,只有說好,完成好輸出P,才能完成整個同傳過程。因此,譯員必須加強平時的聽說訓練,從而為同聲傳譯中的輸入和輸出打好堅實的基礎,做到靈活處理,不變應萬變,完成好同傳任務。
參考文獻:
[1]仲偉合.英語同聲傳譯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郭海納(1983.8-),女,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助教,研究方向 :高級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