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來,“迷信”就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一直到今天,討論“迷信”問題的文章也并不鮮見,其角度也是多種多樣,有的從歷史的角度,有的從文化的角度,有的從心理的角度等等。可是對于“迷信”一詞的淵源流變,人們則注意甚少,凡是涉及這一問題的,大多是采取籠而統之的說法,一般而言有這么三種說法,其一、“迷信”一詞為我國古典漢語所固有。其二、該詞源自佛教。其三、來自于日本對西方概念的轉譯。
第一種觀點認為,“‘迷信’這個詞,原來常被宋明理學家用來批評庶民執迷不悟的信仰行為形式,與‘淫祠’、‘ 淫戲’等概念在意義上相一致,指與理學提倡的正統倫理觀念和行為方式相對立、有礙正統倫理秩序推行的社會和思想活動。”但是當筆者按圖索驥去找尋宋明理學家們使用“迷信”一詞的具體實例的時候,卻發現一無所獲,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沈潔博士(現就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在《“ 反迷信” 話語及其現代起源》一文里講“迷信”一詞唯一的一次出現在我國的古典文獻里是在唐朝的一篇墓志銘當中:“既下車, 聞有僧道巒屬火於頂, 加鉗於頸, 以苦行惑民, 人心大迷信,脫衣輟食,竭產施與。”沈潔博士的觀點大概是正確的,因為筆者曾用盡辦法去搜尋查找,亦未見其他古典文獻中有類似情況出現。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注意到在這篇墓志銘當中所使用的“迷信”一詞的詞性與含義與今天所使用的“迷信”決然不同,此二者顯然沒有有繼承關系。因此認為“迷信”一詞自古有之的觀點不妥。
至于第二種觀點所認為的“迷信”一詞來源于佛教,在書籍、網絡中有不少人持有這種看法。例如朱越利在《當代中國宗教禁忌》中說“迷信一詞是來自于佛教經典的,是佛教稱那種不能正確理解‘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義理的人,對充滿貪心、怨恨心和癡迷心的人為迷信。”又如蔣勁松、楊新宇在《佛教與科學面面觀》里說“由于佛教強調覺悟自心,反對迷信,主張因果自作自受,反對個人崇拜,就連‘迷信’一詞本身就是佛教首先提出的,所以從古以來就是反對各種邪教迷信的重要力量。”另有其他許多例子,茲不贅述,遺憾的是他們在陳述這個觀點的時候并沒有提供出任何證據來支撐觀點,筆者也想找到具體的文獻證明,然而終究一無所獲。(佛經里面有一個與迷信相對的詞——“正信”。)這種觀點的流行很可能是因為陳陳相因、以訛傳訛,并沒有誰曾對此觀點提出過一條證據。
相比較而言,第一條觀點還是最為合理且最廣為接受的,我們知道清末民初有數量極其豐富的新語詞從日本傳來,該觀點就是基于這一歷史史實出發,認為“迷信”一詞像“科學”“社會”“共產主義”等一樣是由日本轉譯過來的。
就筆者所見,最早對這一問題的闡釋來自江紹原的《中國禮俗迷信》,書中說道“‘迷信’這個概名,我國是從何時才有的呢? 不管它是否為西文superstition之譯語,(是否)近若干年來始從日本輸入我國的,我們之用它來稱呼本國(和外國)的種種迷信言、行,念,則似乎直接或間接頗受了西洋的影響。” 該書是王文寶根據江紹原先生1930年在北京大學講授“禮俗迷信之研究”的講義整理而成。他在文中的措辭比較含蓄,并沒有直接說“迷信”一詞就是來自于日本的轉譯,可見這個問題在1930年代就已經含混不清了。
在這之后的歲月里還有一些文章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前文中曾提到的《“ 反迷信” 話語及其現代起源》,該文對“迷信”一詞是由日本轉譯的觀點提出了不少論據。又如北大博士宋紅娟的《“迷信”概念在中國現代早期的發生學研究》,該文在中國近代以來中西方文化接觸的背景下,對“迷信”概念進行了發生學意義上的追溯。另外金觀濤、劉青峰的《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觀念史研究》一書中亦有對“迷信”一詞的追溯,他們在做這項工作時利用了“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因此,對史料的把握十分豐富。
他們發現“迷信”一詞“最早出現于1897年:‘英駐土耳其大使言曰:亞兒米尼亞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獨立之說,誠恐剛暴無謀,奮激土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靜謐也。’(古城貞吉譯:‘論歐洲現請’,《時務報》,第十九冊[1987年3月3日],頁23。)” 分析一下該文,可知其中提到的“迷信”是作為動詞使用的,其含義也與后來使用的具有批判意味的否定性名詞的“迷信”大不相同,至于這里的“迷信”一詞與后來的“迷信”是否有直接的繼承關系,筆者存疑。總而言之,“迷信”一詞在1900年之前即使已經出現,也并沒有獲得廣泛的使用。
1900至1915年間,“迷信”一詞的使用逐漸增多,其含義亦由信仰鬼神而至信仰宗教,繼而擴展至信仰儒家倫理,雖然這一時期,“迷信”已經基本上成為一個否定性名詞得到比較廣泛的使用,然而筆者注意到這一時期人們在使用它時,大多是用以討論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的優劣、對抗、融合等問題的,也就是說“迷信”在這時并沒有成為一個社會公認的反面靶的而備受撻伐,人們只是借用這個名詞來討論問題。
新文化運動以后,其含義再一次擴展,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也就是這個時候“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被高高舉起,而作為對立面的“迷信”與“專制”亦在同一時間成為討伐的對象。對比一下在《百個現代政治術語詞意匯編》中出現過的“科學”和“迷信”兩個條目,我們發現此二者自出現以來一直保持著一種相反相成的關系:1895至1900年間都是使用較少,都在1903年間有一個使用高峰,都在1907年被無政府主義者加以發揮利用,乃至到新文化運動時這二者更是成了一刻不離的怨家了。足見“正是隨著‘科學’一詞的大量使用,‘迷信’作為其對立面而同時被提及。”當然這二者雖然都是同時對舉著出現,它們的命運卻是截然相反,“科學”一詞在近代中國聲名日隆,而與之相對的凡是被劃入迷信范疇里的事物日益感受到的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注釋:
[1]江紹原著,王文寶整理:中國禮俗迷信[M].渤海灣出版公司,1989年。
[2]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觀念史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年。沈潔在《“ 反迷信” 話語及其現代起源》一文中談到的收錄在《皇朝經世文新編》和《皇朝經世文三編》中的所謂的佚名日本人用中文寫的時政文章其實就是這篇來源于《時務報》的譯文。
(作者簡介:何昭旭,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中國近現代史2010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