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旨在對嚴復“信達雅”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根據翻譯實踐案例分析認為“信達雅”作為譯事最高原則,有待商榷。提出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翻譯標準呈多元化,譯者應本著“譯以致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以不同翻譯理論為指導,使譯文以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為人們普遍接受,實現順利交際。
關鍵詞:“信達雅”;翻譯;最高原則;標準
翻譯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是根據人類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文化創造,是在兩種語言之間實現跨文化溝通與交往的一種不可替代模式。
一、嚴復的“信達雅”
嚴復于1898年第一次明確提出“信達雅”。關于這一原則,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許多翻譯學者專家在“信、達”意義闡釋上基本一致,唯有“雅”字,分歧較大。關于“信”“達”“雅”這三字理論確實強調了翻譯的忠實性,但正是“忠實性”這一內涵大大影響了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思維。筆者在綜合前人對這一概念的闡述和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如今“信達雅”作為衡量譯文質量的標準,就是要求:(1)譯文要忠實可信,內容和形式上都要忠實于原文,保全原文的意義,對原文的信息量“不增、不減、不改”。也就是說,作者在原文中所表達的是個什么意思,譯者也應該在譯文中翻個什么意思,不可自行其是,憑個人愛好隨意添加修改(信)。(2)譯文要通暢順達,使譯文讀者易于明白。譯者翻譯文章或書籍自然是要別人來讀的,譯文如果結結巴巴,使人看了不知所云,那他的翻譯就無任何意義了。正如嚴復所說 :“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達)(3)譯文要注意文字之美。即要提高譯文的文字水平,注意到研究用怎樣的文字“則為達易”,既要引進外語的表達方式及詞匯以豐富本族語言,又要符合本族語言習慣(雅)。
二、“信達雅”并非譯事最高原則
翻譯理論的提出主要目的是揭示翻譯的規律,而不是提供硬性翻譯規則,迫使人們照著去做。科學的翻譯理論應能指導翻譯實踐,但這不能用絕對的尺度來衡量。翻譯所涉及的語言是活生生的、充滿新穎的、有時甚至是不合規范的東西,翻譯時就無法死扣某一理論和方法,而應根據有關理論原則,靈活地、創造性地加以運用;把具體的翻譯理論同具體的翻譯實際相結合,在翻譯實際中具體問題解決。
對于嚴復“信達雅”之翻譯原則亦是如此,把它作為譯事最高原則統領譯界是不科學的。尤其在市場經濟大潮下,實用主張受到歡迎,“譯以致用”成為新世紀的翻譯旗幟。翻譯不是為了自娛,不再僅僅是為了練筆,而多半是為人勞作,供人閱讀,供人使用,產生實效。步入二十一世紀,全球一體化,由于電子通訊、廣播電視的迅猛發展,圖像、口傳取代文字的交際地位,社會發展向翻譯提出了質量、數量、速度等方面的新要求,如何提高翻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已是每一個譯者讀無法回避的問題。人們翻譯一份廣告文稿等外宣資料時,要達到宣傳效果;翻譯一段外電供電視新聞節目主持宣讀,要想多吸引觀眾增加收視率;翻譯一本書,要想銷路可觀。如果凡譯事認定“信達雅”為最高原則,那就顯得過于絕對化,翻譯也就沒有效益可言,沒有發展可言。
我不認為“信達雅”能夠作為一個有機完整的理論體系而統領譯事,它也并非是譯界一金科玉律。只要讀者能夠從譯文中有所得,得到“樂趣”,那么一個翻譯理論就有它的正確性。死扣“信達雅”這一理論和方法未必能使譯文讓讀者理解和接受,也未必是最佳策略。就新聞翻譯來說,需要考慮到意識形態問題,或涉及到政治敏感話題時,其翻譯就要大作變更了。應用英語翻譯如對外宣傳資料的翻譯中,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政治體制、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宣傳形式和內容對國內受眾來說是習以為常的,但對外宣傳時如不加任何調整改變而逐字照譯,往往看似忠實,實際卻令人費解。因此,翻譯這些材料,適合采取“變譯”策略,需要根據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考慮外宣譯文的效果、受眾的反應、語言的風格特色等各方面的因素,對中文原文進行適當的加工,有時要刪減,有時要增加背景內容,譯前對材料進行靈活的處理。如果一味堅守一個“信”字,就很難達到外宣應有的效果。
三、結語
任何一個翻譯理論或思想都仍有它們的可取之處,不同的翻譯目的和對象有著不同的翻譯標準,翻譯作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我們應本著“譯以致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以不同翻譯理論為指導,使譯文以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為人們普遍接受。我們不應只認定“信達雅”一個原則,或冠以“譯事最高原則”,而應當學會在不同情況下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作出最好的譯文予讀者們理解和接受。同時還我們應不斷涌現出新的理論指導,不斷地創新才能使中國翻譯理論不斷完善,進而更好地來指導翻譯實踐。
參考文獻:
[1] 許鈞.翻譯論[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宏志. 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M].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1999.
[4]布呂奈爾等著,葛雷,張連奎譯. 什么是比較文學[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5]劉稱生. 跨文化視野下的經貿外宣翻譯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2011(4)
(作者簡介:覃敬芬(1987-),女,壯族,廣西南寧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胡 金(1973-),男,壯族,廣西欽州人,桂林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