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語教學中引入認知語言學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對日語的掌握。文章選取描述觸覺體驗過程的「感じル」句為例,著眼于其句義結構和句法框架,對參與人類觸覺體驗活動的要素及其語言表達進行考察。「感じル」句可以描述人類用觸覺感知外界事物的過程,而參與這一觸覺體驗活動的要素通常有體驗者、觸覺內容、體驗手段、觸覺內容的所在、觸覺內容的出處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參與要素都會成為描述該觸覺體驗活動的「感じル」句的成分。
關鍵詞:句義結構;句法框架;觸覺活動
一、研究目的與對象
認知語言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及其語言表達關系的學科,應用到日語上則是對人類認知活動及其日語表達生成的研究。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是表述人類觸覺活動的「感じル」句,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考察其句義結構及語法框架的對應關系,旨在日語教學中幫助學生對日語語句意義及構成有更深刻的了解。首先,請看下面描述人觸覺活動的例句:
肌に氷の冷たさを感じた。
該句的句法框架可以用「NP①1に+NP2を+感じる」來表示,其中,「冷たさ」是「肌」通過與「氷」的接觸所感知到的「氷」的溫度,而「肌」則是直接感知溫度信息的身體部位。因此,該句的句義結構可以用“體驗手段②+溫度(觸覺內容③)+觸覺活動”來表示。通過對例句的研究,考察「感じル」句在描述觸覺活動時,其句義結構以及句法框架之間的制約關系,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觸覺活動④
觸覺活動這一過程與視覺活動及聽覺活動類似,有體驗者、體驗手段(身體部位)、觸覺內容、觸覺內容的所在等多個參與要素,但并非都成為句子的構成要素。其中觸覺內容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可以用名詞⑤、連體修飾節或連用修飾節來表達,下面分別從觸覺內容的表現形式進行分類研究。
1.名詞
(1)弟は寢臺の上に坐ったまま眠りこんでいるのだった。僕は腕を伸ばし弟の裸の肩の虛弱な骨を掌に感じながら揺さぶった。『飼育』
(2)ここから風の吹き降ろしがあり、顔に風を感じます。⑥
例(1)和例(2)下劃線部分可以看出,「掌」通過接觸「骨」,「顔」通過接觸「風」,分別感知了「骨」及「風」這兩個外界存在的事物。可以用“體驗者+體驗手段+接觸對象+觸覺活動”的句義結構以及「φ ⑦(NP1は)+NP2を+NP3に+感じる」的句法框架來表示上述兩個例句。而接觸對象以及體驗手段分別是由NP2和NP3來表示的。
(3)素材のやわらかさを肌で感じ,つくる過程でもやさしくあたたかな気持ちで取り組むことができる。
例(3)中,下劃線部分的句義結構為“體驗者+接觸對象的屬性+體驗手段+觸覺活動”,而句法框架則為「φ(NP1は)+NP2を+NP3で+感じる」。「肌」這一體驗手段通過與「素材」的接觸,掌握其「やわらかさ」的屬性。該句中,接觸對象以及體驗手段分別是NP2和NP3。
(4)その瞬間、曾根は烈しい打撃を腰部に感じた。『あした來る人』
(5)この時、私は後頭部に打撃を感じた。『野火』
上面兩個例句的劃線部分,其句義結構為“體驗者+接觸方式+體驗手段+觸覺活動”,句法結構為「NP1は+NP2を+NP3に+感じる」。「打撃」是「腰部」及「後頭部」這兩個體驗手段所感受到的接觸方式。例句中,接觸方式是用NP2來表達的,而體驗手段是用NP3來表達的。
(6)思わず両手で頬を覆うと、張りのなかったその頬に柔らかさを感じ、その手は刻まれたしわもなく、長かった髪はセミロングにまで短くなっている。
例句(6)中,「張りのなかったその頬」是外界存在的事物,從上下文可以推斷出與之相接觸的身體部位(體驗手段)是前面提到的「両手」。「柔らかさ」是觸覺活動所獲知的「頬」的屬性。需要注意的是,該句的「張りのなかったその頬」既是接觸對象,又是「柔らかさ」的所在。因此,該句的句義結構可以用“體驗者+接觸對象(觸覺內容的所在)+接觸對象的屬性+觸覺活動”來表示,而句法框架可以用「φ(NP1は)+NP2に+NP3を+感じる」來表示。NP2表達的是接觸對象。
2.連體修飾節
(7)杏子は自分の肩が?こんどは二三回優しくたたかれるのを感じた?『あした來る人』
(8)三蔵は悟浄のその言葉を聞き、ゆっくりと自分の頬を撫でているのを感じながら眠りに落ちていった。
上述兩個例句中,「こんどは二三回優しくたたかれる」和「ゆっくりと自分の頬を撫でている」描述的是觸覺活動所感知的接觸方式,是作為一個事件來處理的。「自分の肩」和「自分の頬」分別是其體驗手段。句中接觸對象并沒有明確表現出來,但根據上下文可以推斷出是「他人の手」。兩個例句的句義結構及句法框架分別可以用“體驗者+事件(體驗手段+接觸方式)+觸覺活動”以及「NPは+連體修飾節のを+感じる」來表示。下劃線的「自分の肩が、こんどは二三回優しくたたかれる」和「ゆっくりと自分の頬を撫でている」都是連體修飾節,后續形式名詞,名詞化后做觸覺內容。
3.連用修飾節
(9)出來上がり!やや麺が硬く感じ、食べながら水分がほしくなった。
例(9)中,「麺」是接觸對象,「やや硬く」則是該接觸對象的屬性(軟硬程度)。因此,“體驗者+事件(接觸對象+接觸對象的屬性)+觸覺活動”的句義結構以及「φ( NPは)+連用修飾節+感じる」的句法框架可以用來表示該例句。「やや麺が硬く」在句中做連用修飾節。
(10)使用したところ、洗いあがりの肌がすべすべしているように感じました。
例(10)的情況,「洗い上がりの肌」雖然是身體的組成部分,但在例句中被客體化,對體驗手段來說是外界的接觸對象。而體驗手段可以根據上下文推斷出是「手」。「すべすべしているように」則是通過觸覺活動所感知到的接觸對象的屬性。該句的句義結構可以用“體驗者+事件(接觸對象+接觸對象的屬性)+觸覺活動”來表示,而句法框架則可以用「φ( NPは)+連用修飾節+感じる」來表示。「洗いあがりの肌がすべすべしているように」是連用修飾節。
(11)今日、仕事が終わって家に帰り、玄関で靴を脫いでスリッパに履き替えるときに足はフロリングについたら、床暖房が暖かいと感じた。
例(11)劃線部分的句義結構和句法框架分別為“體驗者+事件(接觸對象的屬性)+觸覺活動”和「φ( NPは)+連用修飾節+感じる」。該句中,「床暖房」是外界的接觸對象,根據上下文可判斷出其體驗手段為「足」。「暖かい」則是「床暖房」的屬性(溫度)。「床暖房が暖かいと」是句中的連用修飾節。
三、小結及今后的研究課題
以上就表述觸覺活動的「感じル」句的句義結構及句法框架的對應關系進行了考察,現歸納如下:
(1)句義結構:體驗者+接觸對象(觸覺內容)+體驗手段+觸覺活動
句法框架:φ(NP1は)+NP2を+NP3に+感じる
(2)句義結構:體驗者+接觸對象的屬性(觸覺內容)+體驗手段+觸覺活動」
句法框架:φ(NP1は)+NP2を+NP3で+感じる
(3)句義結構:體驗者+接觸方式(觸覺內容)+體驗手段+觸覺活動
句法框架:NP1は+NP2を+NP3に+感じる
(4)句義結構:體驗者+接觸對象(觸覺內容的所在)+接觸對象的屬性(觸覺內容)+觸覺活動
句法框架:φ(NP1は)+NP2に+NP3を+感じる
(5)句義結構:體驗者+觸覺內容(接觸對象+接觸方式)+觸覺活動
句法框架:NPは+連體修飾節のを+感じる
(6)句義結構:體驗者+觸覺內容(接觸對象+接觸對象的屬性)+觸覺活動」
句法框架:「φ(NPは)+連用修飾節+感じる」
綜上所述,觸覺活動的體驗者是具有體驗客觀世界能力的人,在句中可以省略。觸覺內容是必須的要素,言語表達者可將其看作是物(thing),也可將其看作是事件(event)。作為物來處理時,通過ヲ格名詞來表達;而作為事件處理時,則通過 「連體修飾節の」后置ヲ格或者通過「連用修飾節」表達。體驗手段(身體部位)用ニ格名詞表達的情況居多,也有用デ格名詞表達的情況,在句中為任意要素。觸覺活動與視覺活動、觸覺活動不同 ,沒有來自外界的傳遞過程。“觸覺內容的所在”,用ニ格名詞來表達,在日語句中同樣是任意成分,
文章考察了「感じル」在作為觸覺動詞敘述人類觸覺體驗活動的情況,下一步研究的對象是其作為嗅覺動詞的「感じル」句。
注釋:
①本文中“NP”是“名詞或名詞短語”的縮寫。
②本文中的“體驗手段”指能夠產生觸覺的身體部位。
③觸覺內容指人類通過有感覺器的身體部位獲取的相關觸覺信息。體驗這個過程的人稱作“體驗者”。
④觸覺的定義:手足、肩、腰、頬、舌などで感じるものやこと。觸覚とは物に觸れたときに起こる感覚「広辭苑」
⑤本文中的“名詞”,包括有連體修飾的以及沒有連體修飾的體言。
⑥未標明出處的例句均來源于日本網站。
⑦該符號表示“可有可無”。
參考文獻:
[1]劉笑明.“日語感覺謂語動詞的分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3(114).
[2]陳訪澤.“日語分裂句的類型及其特點”[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1).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東方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