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湖南臺的《超級女聲》到2010年的《中國達人秀》,中國的娛樂選秀從初創時期的火暴,曾經風光無限的選秀節目,已漸漸走弱。 但是,《中國達人秀》的出現又使人們看到了希望。《中國達人秀》自2010年7月25日在上海東方衛視播出,至8月12日共播出4期。據央視-索福瑞統計數據顯示,《達人秀》前3期節目在上海本地平均收視率高于10%,在25城市組排名第2,僅次于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第4期節目由于播出時間改動較大,收視跌幅明顯,但在上海當地及25城市組的排名也分別居第2位和第3位。
一、《中國達人秀》:中國真人秀節目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
(一)運作模式:版權購買,大手筆的西方模式本土化
中國一向有學習國外經驗的傳統,《超級女聲》借鑒《美國偶像》,《非誠勿擾》學習英國相親節目《帶我走吧》。
《中國達人秀》采用多方合作的模式,包括制作方東方衛視、《英國達人》版權擁有方、版權發行方Fremantle Media 公司,在華獨家代理公司IPCN以及冠名贊助商。版權擁有方全程介入節目的制作流程,以確保當地制作方沒有篡改。
版權方為節目組提供了一本厚重的“制作寶典”,事無巨細地交代了《達人秀》的制作手段和細節。
(二)節目生產:跨國資本介入,大規模流水線式的工業生產
在節目開始之前,英方就設定好非常詳細的門類,必須包括某些類型的選手,比如,一定要有袖珍人、有胖子、有廚師、有艷舞女郎等,這就給選手組提供了方向感。
同時,節目中三位評委的定位設置借鑒了《英國達人》,伊能靜走情感路線,負責掉淚;高曉松重品質,對歌唱類選手嚴格把關;周立波是民生評委,關注小人物的夢想。
同時,還包括對于后期衍生產品的開發也體現出了這一點。版權在華獨家代理公司IPCN總裁楊媛草表示,《達人秀》的娛樂產業鏈比較完整,也有許多模式可以借鑒。“依托達人秀這個品牌可以衍生出許多商品。
(三)精神內核:主流價值觀的勝利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選秀節目以其單一性和局限性困擾著電視人,但是《中國達人秀》則根據中國特點,更精神內核更符合本土理念。如:為了能讓妻子站在音樂廳的舞臺上一展歌喉,丈夫周彥峰自愿扮演豬賣鴨脖子夫妻。要么立即去死,要么精彩活著的無臂鋼琴手劉偉。一夜白了頭的破產千萬富翁高逸峰自強不息《從頭再來》的傳奇人生。
因此可以說,《中國達人秀》是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的一次人文主義和主流價值觀的回歸。
(四)節目包裝設計:日趨成熟的電視手段
綜藝手段最大化是《中國達人秀》節目的最終訴求,但在表現形式上,達人秀的導演組也動足了腦筋,沒有僅僅拘泥于唱歌跳舞的傳統節目,而是充分挖掘節目外延的張力,體現社會的價值觀,用各種樣式來表現包裝,挖掘選手才藝的潛質和他們的精神世界,唱歌跳舞,絕技絕活和采訪VCR介紹等。
二、中國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歷程
(一)早期游戲競技型欄目:中國真人秀節目的雛形
世紀之交,人們對娛樂產生了爆炸性的需求,各種新型的娛樂節目大量涌現,連傳統的節目也紛紛批上娛樂的外衣。中國的娛樂業正在醞釀一場娛樂風暴。
1997年前后,港臺電視娛樂節目的制作方式甚至是制作體制大舉進入進一步改革開放了的大陸電視界,以《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為先導,電視娛樂節目發生了某種根本性的變化,讓演藝明星們參與到有一定規則的游戲中去,以更熱鬧和搞笑游戲形態出現在觀眾面前。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一時期的中國的真人秀節目依然沒有獲得較為完備的發展空間,依然還不成熟,停留在傳統綜藝節目的形態上。其節目樣態還是主要是欄目性,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真人秀的大型電視活動。
(二)《超級女聲》:中國真人秀節目的勇敢嘗試(2004年)
《超級女聲》作為一種新興產電視娛樂節目形態打破了長久以來電視標準的模式。制作過程到節目傳播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它的出現體現了一種平民主張的崛起。
其來源為英國的《流行偶像》和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美國偶像》。其特點主要為:低門檻的準入,平民意識的強化,新穎的形式和奢華的包裝。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民總動員”。《超級女聲》被主辦方稱之為“大型零門檻音樂選秀活動”,宣稱“不拘年齡、不拘長相、不拘唱法”,“凡喜愛唱歌并年滿16周歲的女性均可免費報名參加”。 這種不設繁瑣的參賽限制、不收取任何費用的比賽,對那些成天做著”星夢”卻苦于沒有舞臺的普通百姓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長沙賽區的總報名人數超過 16000人,南京賽區為11000人,武漢賽區和成都賽區均達到一萬人左右。
最后,這種“大眾集體狂歡“的平民造星節目中,除了節目形式本身頗具新鮮感和吸引力之外,建構良好的傳受雙方交流平臺,貫徹于節目各個環節的互動參與理念也是重要因素。
(三)《贏在中國》:主流媒體、主流價值觀對真人秀欄目介入的新嘗試(2006年)
《贏在中國》這個節目集中表現的是央視主流意識形態控制。
在符號學看來,符號的意義本是多元的,變化的,它與受眾發生互動而產生,由于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文化經驗,多元解讀以及意義抗爭成為可能。而意識形態就是要使之單一化,固定化,防止了意義的無限擴散。
所以符號學者巴特認為,彌漫于大眾媒介的這些“天然感”隱藏著意識形態價值的運做,而意識形態在媒介文本中的具體表現就是構建了符號文本的特定意義。
因此,《贏在中國》的成功在于以一種高明的手段來附和和迎合你。比如,它采用了一種先進很流行的平民選秀節目。并且打著精英文化的招牌,呈現出一種高姿態。但事實上,它就是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的傳達。
所以從某個角度講,這是央視對以湖南衛視為首的一些電視臺的變相的反擊。無論是從商業上,還是從受眾控制上。這是一種媒體的經營策略。
首先,作為一個電視選秀的節目,我們必須承認它是一個大眾文化的東西。作為這樣一個電視節目,從真人秀元素的滲入;節目的互動環節的設計,調動起了人們的興趣;節目環節的設置具有游戲性,競爭性;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偷窺欲;節目所具有的權威性等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事實上,央視正是利用它的傳媒優勢,它的控制力,它的公信力,它的權威性才足以支持這個節目的運作。其他媒體不可能做也做不好這樣的節目。
(四)波峰中的低谷:(2007年)
2007年的中國真人秀節目進入了一個低谷。自從2004年《超級女聲》走紅之后,選秀節目的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各大衛視完全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強行上馬選秀節目,并通過各種炒作手段奪人眼球。以為廣電總局叫停了重慶衛視的選秀節目《第一次心動》為標志,中國選秀節目逐步走入低谷。盡管后面又出現了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但是其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三、中國真人秀節目今后發展趨勢
(一)在高雅與媚俗之間保持一種張力關系
電視娛樂節目契合了社會轉型期大眾的普遍心態,是文化轉型期與價值重建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現象與結果。由于市場化、商品化與城市潮流的沖擊,人們舊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觀念在逐漸改變,輕松、簡單、快樂、宣泄、減壓成為社會上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需求。娛樂身上烙下了中國社會演進與電視發展進程中選擇的必然痕跡。
一味地迎合觀眾的新鮮感,不僅會相應地降低娛樂節目的文化品位,而且事實上也最終無法真正跟上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文化消費需求。
(二)在主流意識形態和消費意識形態之間尋求一種平衡關系
在當前,我國的電視臺具有一種雙重身份:電視既要服從市場邏輯,又要服從主流意識形態。
市場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不是簡單的此消比長的關系,在市場因素從無到有、力量逐步壯大的同時,意識形態傳播效果不能僅僅以強化和弱化來概括,事實上,他們的共同作用使得電視的觀念和運作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二者可以通過策略化運作達成一種“共謀”。
(三)在全球化趨勢和本土化風格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狀態
在如今全球化的趨勢之下,要處理好國外版權和國內節目之間的關系;其次,要處理好國外節目運作模式和本土化問題之間的平衡。例如,在考慮到“尺度”,《中國達人秀》最終放棄了一些“達人”。最后,則要處理好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與英美價值觀的區別。只有當這種中國式的人文精神和主流價值觀在娛樂節目中得到回歸的時候,才能收到政府和受眾的歡迎,也才能在更加廣闊的層面上具有強有力的節目競爭力。
(作者簡介:李 昕,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10級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