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負面報道它常常聚焦社會反常現象,客觀上反映了現實真實矛盾,是對新聞報道意識形態化傾向的反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受眾傳播權利的滿足;但負面報道已經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絕對化傾向、否定性我國新聞媒體一貫堅持的報道方針是 “以正面報道為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負面新聞報道多受限制。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正面就有其負面,相互補充才能完美。傾向、感官化和消解性傾向。 加上負面報道的取材更容易迎合受眾收視需求,所以有較高的收視率。因此,我們首先應該避免海量的負面信息的增強效應。達到揭露社會矛盾和正確引導受眾兩方面的統一 ,從而實現媒介社會職責的延伸。
關鍵詞:正面報道;負面報道;收視率
在新聞報道中,負面與正面,本意是指不同的方位。謳歌先進事跡被稱為正面報道,就是指那些、表彰先進人物、能夠給予人們正確引導、激勵和鼓舞、弘揚正氣典型的報道。報道工作中的失誤叫負面報道,批駁邪氣歪風、社會陰暗面的揭露等內容。調查發現,那些對生活貼近、對實際貼近、對群眾貼近的新聞收視率更容易提高。故“民生新聞”在各新聞欄目紛紛被推出收視率也相對提高,市場搶占了,變味兒的卻是服務社會的理念,新聞民生關注,必須加以規范和引導。
一、負面報道的新聞效應
(一)負面報道是對臉譜化傾向的反撥
正面報道往往追求報道對象的光環效應,試圖以報道對象的道德人格和先進的事跡來提高表現力、感染力與說服力,這種臉譜化的傾向更容易產生負面效果,很多正面報道都著眼于黨政官員的政治活動和各類會議報道,導致受眾產生疏遠心理,這些主題和受眾的市井生活內容有著不小的距離,連篇累牘地正面報道給受眾帶來了距離感和疏離感。
(二)負面報道彰顯了現實矛盾沖突
負面報道則就是對矛盾本身的揭露曝光,表現形式短小精粹,事件的沖突本身就很吸引人,人類社會中,各種“矛盾”客觀存在,層出不窮,而對各類矛盾的解決推動人類社會前進。如果把正面報道視為是從弘揚矛盾解決主體的角度切入,是對個體人格的頌揚。它主要表現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各類“正常”信息,而正面報道多是謳歌和頌揚正面形象的,難以迅速抓住人的注意力。事實證明,越是具有普遍性的矛盾問題,影響和波及的人群的范圍越大,自然會引起高的收視率。但那些有關車禍、色情、兇殺之類為滿足低級趣味和獵奇心態的報道,反而容易引起收視疲勞。
二、負面報道共有的思維缺陷
(一)絕對化傾向
以迎合受眾低級趣味嘩眾取寵為旨歸的負面報道,就走向了絕對化的傾向。它將這一不正當的迎合原則奉為圭臬,不管這些素材社會意義是不是有無,媒體的社會良心是不是能體現,社會真實是不是能反映,高的收視率只要有。衡量采寫和播報與否的唯一參照系成為了收視率,除了這兩種絕對化誤區之外,信息傳遞的累加效應就這樣造成了,執著于負面新聞的人還通過將同種性質的新聞信息連篇累牘地狂轟亂炸的方式,傳達給受眾,不但世界的原貌被歪曲了,還在受眾心理上一層偏執和虛假的心理陰影也被覆蓋了。
(二)否定性傾向
對現實生活缺陷的正確認識、認真分析和積極探索我們稱之為客觀真實的報道。負面報道和正面報道在這方面都有所欠缺。正面報道傾向于拔高,走向了絕對化,但是又雙方都殊途同歸,而負面報道則傾向于否定,一方一味地破,另一方一味地立,新聞的創造力從而扼殺了。有破有立的原則對社會負面現象的報道必須依照這個原則,通過對事實的“破”,即否定,找到方法的“立”,作為新聞輿論引導人、教育人這樣做才能達到良好效果。只強調了對事實單一的否定性評論或描述的負面報道,或者強調受眾本位的立場和收視人群文化素質整體不高的特征,而不愿意對題材作深度挖掘和理性開掘,這種態度實際上是對受眾的不負責任。
三、負面報道新聞價值的轉化
(一)避免海量的負面信息的增強效應
引起普遍關注的負面效應報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受眾。受眾的視聽覺在海量的負面信息集中沖擊,這種影響一方面是由于選材標準偏差所引起,形成增強效應所造成的。社會中負面的信息資訊和正向的信息資訊總是有個大致穩定的比例的,穩定的社會生活內容,造成了一個固定時期和固定地域這個比例的相對穩定性。社會現實的常態偏離了,然而大量追逐負面效應的報道如果成了媒體的播報理念,背道而馳媒體的社會責任,顯然是不可取的。具體的改進辦法應該是確定報道題材可能引起的社會效應和正負新聞效應,從而確定予以播報的比例。這種比例應該大致反映社會客觀現實狀況,而對于可能引起負效應的報道,更要著力挖掘其正向的積極的因素。不但要“破”,更要著重“立”。只有凈化熒屏,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履行媒體正確的社會責任,才能事半功倍地凈化社會風氣。
(二)新聞傳播應該反映社會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負面新聞報道作為新聞傳播的一部分當然必不可少。傳播實踐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對負面新聞信息的報道更容易激發人們的新聞欲望和興趣,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參與,從而更加容易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和新聞效應。因此,成為了媒體在市場中的“兵家必爭之地”。但值得注意的是傳播效果和負面新聞報道所產生的話語意義都與受傳雙方和傳播過程有關,在此環節中,任何一個因素出現問題都會產生負面影響。若是對其不加分析,視其為“害群之馬”而一律否定和排斥的話,則必將與時下的輿論環境南轅北轍;若對其不加限制而大肆跟風炒作的話,則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性的連帶效應,帶來難以估量的社會危害。可這不是負面新聞報道所特有的,所以負面新聞報道不一定就產生負面效果。只要正確區分開“負面新聞信息”和“負面新聞報道”,端正傳播的指導思想,采取合適的報道角度、表現手法,并注意選擇恰當的報道時機,完全可以弱化其負面功能而彰顯其正面意義。
(作者簡介:趙東清(1983.1-),女,遼寧凌海人,遼寧省凌海市廣播電視局編輯部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