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探討思政課堂運用教育敘事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表征、教師運用原則及可能出現的問題。教育敘事的理論基礎有后現代理論、文學敘事學理論、現象學和解釋學理論。表現在教學理論上是師生的平等對話、對日常生活的關注與思考;表現在教學方法上為設計開放性問題、設置個人敘述環節、討論與分析。在運用過程上,教師要遵循親和、契合教學、有效組織和反思的原則。
關鍵詞:教育敘事;思政課;理論方法
教育敘事運用在思政課的方式有兩種,一類是直接運用于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一類是思政課教師運用敘事記錄反思其教學活動。文章主要是從第一類運用方式來探討教育敘事運用的方法與原則。
一、思政課運用教育敘事的表征
在思政課堂運用教育敘事,主要是指教師運用教育敘事理念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結合敘事手法,更新課堂教學方法及組織方式,從而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目的。
1、教育理念
教育敘事對于教育學來說,不僅可當作教學方法,同時也影響著教師已有的教學理念。“當敘事研究被引入教育理論領域,教育敘事研究本身已經不同于哲學、文學和宗教的方式,而更傾向于以一種實踐的方式接近教育活動本身,并符合教育這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本身。”
教育敘事的理論基礎有后現代理論、文學敘事學理論、現象學和解釋學理論。現象學對教育學的啟示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回到事實本身、交互主體性和生活世界。敘事研究正是不滿足于傳統研究當中追求事物的普遍規律和抽象概念分析的方法,而是回到人們認識和知識的來源,即生活世界中去,以交往和對話的方式從整體上以直觀的方式探索事物的本質的方法。” “解釋學對敘事研究的影響主要是在關于‘理解’的認識問題上。理解是質的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與功能,理解受到文化、歷史和語言各方面的制約,解釋者自己的‘前設’和‘先見’是‘理解’的基礎。”
基于上述闡述,在思政課的教學活動中運用教育敘事,綜合說來,可以體現師生平等對話、關注日常生活(身邊的事與人)、體悟思考等教學理念。
(1)師生平等對話
“敘事研究是研究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從這個一般概念引申,教育即是個人與社會故事的建構與重塑,而老師與學生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 敘事作為人類古老的交流方式,強調敘述與對話。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雙方是平等坦誠的。平等是民主教學的理念。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凌駕學生之上的現象并不少見。但是,如果要傳遞一種民主思想,老師的教學方式與其中傳遞出的思想,就足以影響學生對民主的認識。
思政課是一門意識形態理論課程,理論性強,說教多,在講述中,學生容易在聽課中已產生先入為主的抗拒感。如何改變這種被動的教學效果,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平等地位將有可能改善這一狀況。教育敘事就反映了這種師生間交流的平等。老師與學生共同敘述自己熟悉的事件、活動,討論它們的道德價值、道德意義,體會政治社會中的規則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情況,并反思體悟它的具體應用經驗。
(2)日常生活的關注與體悟思考
有人說,學術界最出色的思想家……從不會把工作與生活分開。我們可以把生活經驗運用到知識學習過程中去。項目組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讓學生們講身邊修身的故事。不少同學在講述與聽他人講述的過程中,發現原來道德規范、品質修身是可以通過身邊的瑣事來發現,來體會,來理解。學生們講到了自己貪小便宜的事情、考試作弊,做出自己的思考;講述自己因犯錯而被家長懲罰的過程體會家長的良苦用心,講述身邊熟悉的人遇到的不公正、或美好的事件等等。這些講述與發現,轉換了關于道德教育規則教育的方式,讓他們自己從日常生活去發現去體悟,挖掘熟悉事件的道德價值與規則意識,從而產生理解、反思,以至認同道德規范。此外,教師能將自身的經驗、經歷作為教學案例來講解,也是一種受歡迎的教學行為。
2、教學手法
教學手法,也就是表現在課堂教學中的方式方法。
(1)設計開放性問題
提問是教育敘事運用入思政理論課的一個外在表現。為了了解學生對所講的認識,提問能夠很好地調動起他們的注意與興趣。問題的設計要呈開放式。只有能產生無定向的答案與結論的問題,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過在組織回答過程中,教師要牢牢把握課堂的主旨,做好理論與認識的引導。
像在愛情與婚姻的實踐教學中,教師以提問的方式,開放性地設計幾個問題,引起學生對愛情與婚姻的理性思考。為什么談戀愛?什么是愛情?戀愛伴侶與婚姻對象的關系與抉擇;成功的愛情是否是婚姻的前奏?成功的婚姻具備怎樣的特點?夫妻雙方的婚姻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得到的充分的展現。有位同學講述自己父母美滿婚姻的故事,提出美滿的婚姻在于夫妻雙方的尊重、平等、照顧。這樣的討論結果,讓每個同學都從自身都認真的思考愛情與婚姻的問題,教學目的的實現也水到渠成。
(2)設置個人敘述環節
考慮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側重于學生道德認知、法律素養的培養。項目組在教學實踐中設置學生的個人敘述環節,即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人與事,來思考道德的價值與意義,并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斷和評價。個人敘述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的變換而變化。如法律章節,社會公德章節、道德章節,都可以讓學生們從身邊來找出事件來分析與思考。
這個環節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適當進行學生個人口頭表達的訓練,并組織其他學生針對同學發言,進行提問與討論,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敘述環節的吸引力。
(3)討論與分析
討論與分析是敘事手法運用于課堂教學的表現。不論是學生敘述環節,還是教師講授過程,師生間要設計充分的相互討論時間。在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敘述、事件、人物事跡等進行分析,思考。
在討論分析中,思政課教師要注重理論的人文背景,理論產生的緣由,從而讓學生在一個相對豐厚的背景下,學習與討論,從而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原則
在運用教育敘事過程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教學活動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把握一定的要求。
1、親和力原則
教師要注重教學活動中的親和力。師生之間要做到真正的交流,需要二者平等地對話。需要保持一個距離。教師如果一味以高高在上的教訓者姿勢出現,勢必會難以做到順暢真實的交流。這需要加強教師的親和力。親切的笑容、親切的態度以及商量的語氣。教師要樹立一個理念,即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相互之間是需要尊重的。但是親和力的培養,并不是放棄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者身份。這需要實踐者在教學實際活動中仔細體悟。
2、契合教學原則
敘事內容及格調與教學活動相契合。放手讓學生觀察與敘述,勢必會出現與教學內容的不相關。在布置教育敘事活動時,教師要規定好主題,討論范圍,帶著任務去觀察了解。比如,項目組在《思想道德4EhhAiHUmo4CC62Pn5rOy+RfAXVkypsSO91QJFPsrHo=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驗中,明確學生觀察身邊人與事的道德價值與意義,在討論與發言中,教師可以結合道德、法律、理想、婚姻家庭倫理等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論穿插,提升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從而實現教學目的。
3、有效地組織原則
教育敘事的運用較大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力性與個體活動能力,為了不偏離教學主題,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要設計好討論發言的主題,在一定的范圍內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學習。此外,在學生敘述環節中,教師要設計好提問環節、生生、生師反饋環節,規定學生的完成態度,并展開方式檢查,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發言環節的效率與作用。這一原則的理念是,教師仍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
4、反思性原則
要有反思性分析。現象學是一種反思性分析。教育敘事是從日常生活的敘述與觀察中,反思其中蘊含的理論,反思已有的思想觀念,從而還原生活是知識來源的事實。反思的要求也能啟迪學生產生反思日常生活片斷、事件、人物的習慣,思索其中的意義,提升思考力。
三、運用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采用教育敘事開展思政課教學,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項目組總結如下。
1、理論的個人化理解
理解是指把握、消化作者在詮釋過程中所感受、所表達的意義。敘事理論的運用,利用日常生活來理解理論,往往會讓人感覺理論的個人化,理解的不權威,甚至無深度,過于浮淺。不過,理論的解讀因人而異。對此,教師應對學生的不同理解表示寬容,不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目的,做好理論的引導和詮釋,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2、無序沉悶的課堂表現
學生個人敘述環節如果學生口頭表達平淡,內容沉悶拖沓,會影響學生聽眾的興趣與注意力,從而使課堂呈現出一種僵硬的狀態。需要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并激發學生們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熱情。
3、日常生活案例收集的過程艱辛
日常生活案例的思考與收集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特別是對于那些長年從事思政教育教學的老教師們來說,這一教學方法的采用,無異加劇備課的份量,時時刻刻需要及時更新教案。而且親和教學風格的改變也不是輕易可做到的。
4、學生思考力的培養
在個人敘述發言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思考力,這個環節容易流于形式。學生思考力的培養首先在于教師是一個具有思考力的人,思考日常生活現象,思考人生,思考社會問題的人。其次教師要善于常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力,介紹系統思考、哲學書籍閱讀,讓他們覺得,經過思考后的觀察可以帶來一種全新的觀察角度和立場。
基金項目:本課題是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10年度院級重點課題《教育敘事在思政課的應用研究》(編號GTXYZ201009)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丁鋼.丁鋼:教育敘事的理論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馮晨昱,和學新.教育敘事研究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4(7).
[3]馮晨昱,和學新.教育敘事研究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4(7).
[4]徐冰鷗.敘事研究方法述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8).
(作者簡介:沈 珂,湖南長沙人,教育學原理碩士,講師,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道德教育,思政教育,高職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