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治病不如防病”治療疾病的關鍵在于預防疾病的發生。免疫系統視為人體最為重要的防御系統,所以免疫學是每一位醫務工作人員必須要掌握的課程之一,然而,面對這門看不見,摸不著,難以感覺,有著廣泛而又模糊的概念的免疫學來說,學生尤其是缺乏專業的基礎知識的中專學生來說,是一門極其乏味難懂的學科。我在這門課的教學崗位7年了,總結出來以下幾點體會。
利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對“免疫”的現代化概念有著充分的理解,“免疫”有人稱為‘抗感染” 免疫學發展的初期主要是抗感染免疫。在十九世紀70年代的20多年時間里,隨著越來越多的致病菌被確定,多種多樣的疫苗相繼問世。傳統的免疫概念的闡述體現了免疫系統排除微生物抗原和抗感染的功能,即“免疫是指機體對抗原性異物的識別和清除”。隨著解剖學的發展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機體的免疫系統組成有缺陷或免疫調節機制異常的情況下,對“非己”抗原應答可缺失或應答過度;監視轉化細胞表面異常“抗原”的能力下降;對“自身”物質的耐受被打破。現代的“免疫”概念指機體免疫系統識別(區分)自身成分(自我,seLf)和異己物質(非我,non—seLf),產生一系列特定的應答過程,最后排除異物,對自身組織形成耐受,以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功能。
創新是民族和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激發學生的創新神讓學生更好是適應社會的需要。由于牛痘疫苗的發現到使用,天花病已經被人類消滅,這是我們人類靠自己的力量消滅的第一個疾病。這一創舉不但在人類的醫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而且增強了人類同疾病斗爭的信心。到1990年,在免疫學領域。共有16人獲得14項諾貝爾獎。用這些科學事實,不同于王婆賣瓜.不但體現出免疫學在醫學上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樹立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然而,創新不能是只教育學生創新,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更應該大膽創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教學內容。衛生部頒布的教學大綱,雖然是具有法定意義的綱領性指導文件,與之相配教材,它們都是我們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是,在內容的安排上,為了編排方便.總免不了滯后性。導致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相脫節。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所講授內容的先后順序和重點不能死搬硬套大綱和數材。可根據需要靈活處理。加以適當調整。及時補充新知識、新內容。介紹學科發展新方向、新動態。首先,根據學生接受能力安排教學內容。面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文化基礎相對較差選一現狀,整體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作了較大調整,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創新能力來自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思考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的基本素養之一,因此在免疫學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握機會,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為她們以后的臨床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厭氧菌指近年來發現的一種致病菌,該致病菌的發現是隨著厭氧培養技術的提高而認識到的,該技術涉及到的主要是中學的物理化學知識。在厭氧菌的實驗課中。我們提出如何才能使一個容器里形成無氧的環境,讓學生去思考。每一次提問,學生基本上都能將生物法、物理原理的抽氣換氣法、化學法三種造成厭氧環境的方法回答出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教學,又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是老師,特別是針對這門極其枯燥乏味的學科,尤其要注意使用各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對這名課程的學習興趣,記住關鍵詞,再聯想與之有關的內容,這一名詞就記住了。例如,記憶“補體”這一名詞時,就記作“樸體一球蛋白”,其內容有三:(1)存在部位,正常人或動物體液中;(2)成分及作用,一組與免瘦有關;(3)主要性質,酶原性。當學生掌握了這種提煉關鍵詞聯想內容的方法后,再學習新名詞時,就根窖易找出其中的關鍵詞并聯想其內容。從而理解記住這些新名詞,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本門課程中。有部分名詞所表達的內涵與另一個名詞相對應.只要記住其中一個。另一個也就好記了。如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自然免疫與人工免疫、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中間宿主與終宿主等。對于一部分名詞,可以“望詞生義”,如正常菌群、無菌操作、感染階段、垂直感染等等。通過對各類名詞的巧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興趣更濃。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列如,師生關系的改善可以在教學中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傳統觀念認為,師生關系是為父子或者是上下級關系。如果把這種傳統的師生關系的心態帶人到教學中去,勢必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抵觸或者是恐懼心理。這樣很難配合完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會覺得學習的非常辛苦和吃力,壓力大,學習的效果不佳。如果我們能夠改善這種關系,把上下級變成同級,讓我們成為學生們的朋友 ,當面對我們教學的時候,學生不會再有恐懼和抵觸心理。這樣必能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要把這種傳統的上下級關系變成朋友關系,這勢必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注意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體貼學生,關愛學生。
參考文獻:
[1]李妍,趙良中,馬愛新,王春艷,李強,李文彬.精講免疫學緒論中的一些體會[J].吉林醫藥學院院報,2010(31).
[2]楊致邦,陳清風. 在免疫學與微生物學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J].基礎醫學教育,2001(3).
[3]田芳銀. 淺談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04(1).
(作者簡介:彭元芳,女,本科 ,助理講師 ,贛州衛生學校微生物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