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如何更好地傳授則是值得思考的。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恰當,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自主地進行學習,才能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那么怎樣構建高效自主的課堂?
要打造“高效課堂”我個人認為必須首先了解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和癥結,只有這樣才會更有針對性的改進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才會事半功倍見效快。回想二十五年來自己的課堂以及聽過的課堂教學,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目標模糊,教學隨意
每個教師都明白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但在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時,往往忽略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重結果性目標而忽略過程性目標的要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知識內容掌握、了解到什么程度,教師本人就模糊不清,必然導致教學的隨意性。
2、教學方法,千篇一律
教學方法單一的教師習慣于滿堂灌,而講授前又沒能花時間整合學生的共性問題,語言也不夠精辟,啰利啰嗦導致學生狀態差、課堂亂。
3、情景牽強,追求形式
新課程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強調了導入階段的趣味性、探索性;注重情景設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在導入階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實效性,只注重教學情景的創設而忽略了時間和實效,沒有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思考,沒有起到激發學生學習本課內容興趣的作用。既浪費了時間又造成學生新的困難,最終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要打造“高效課堂”,就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依據導學案,熟悉教材
課前學生以導學案進行預習,課堂上以導學案進行探究討論,課后以導學案進行復習鞏固。導學案的編寫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梳理,第二部分是課堂探究,第三部分是當堂檢測。導學案的編寫是老師對教材進行的二度加工,使基礎知識更加有條理。學生課前自習上依據導學案熟悉課本,對課本進行標注勾劃,劃分課本層次,對基本的史實自主學習,自學掌握一定量的基礎知識。
2、問題式探究,突破重難點
問題式探究是導學案的核心、課堂的核心,是學生合作學習的載體,更是重點、難點的切入口。因此,問題設計得是否準確、是否恰當,對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理解知識都有很大的影響。
問題設計的前提是教師要對課程標準有個準確的把握,要對三維目標進行準確定位,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透徹的理解。問題的設計是將本課的知識點串起來,用問題引領學生進一步理解教材。有了問題,學生就有探究的方向,學生才會有主動學習的欲望,才會有行動。有了問題,才有可能創新,才會有不斷的知識生成。
比如,我在講《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發展》這一節課時,設計了5個問題:
?。?)英國國王的權力在什么事件后發生了變化?是怎樣變化的?
(2)你認為英國的國王有存在的必要嗎,為什么?
?。?)英國的內閣是怎樣形成的?首相怎樣產生的?內閣首相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內閣首相有何特點?
?。?)英國的權力掌握在誰手中,有哪些權利?1832年議會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結果怎么樣?
?。?)歸納英國體制的特點及作用?
這五個問題,緊扣課本,環環相扣,涵蓋了英國政治體制形成過程。學生在熟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通過課堂討論,不僅可以理解知識,而且便于記憶。
對這五個問題,學生在課堂討論后進行書面展示,學生在進行講評的時候,老師不斷地進行追問,刺激學生不斷地聯系各個知識點的關系。對學生理解不了的,老師進行點撥補充。
歷史教學,離不開老師的講解,因為歷史知識的理解,很多和經驗有關系。正如高手釣魚不是靠魚竿,而是靠經驗一樣,所以老師在學生展示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講解補充是非常有效的。
3、梳理鞏固提升
就目前的高效課堂模式,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每天只是完成一定量的導學案任務,缺乏鞏固提升這一環節。而鞏固既不能占用學生很多時間,又要有一定的成效性。我的做法是,學生在做下一個導學案的時候,先把前一個導學案的問題進行梳理歸納整理,起到復習鞏固作用。
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要使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方法新穎、手段豐富、結構嚴謹、講解精煉、時間緊湊
(作者單位:山東省新泰市第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