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師職業發展適應期的特點
教師職業適應期是指教師在角色心理上完成了從學生到教師的過渡,全面進入教師的角色的階段,師范院校處于實習階段的學生和大學畢業從事教師職業1~3年的教師均處于教師職業適應階段。他們業務興趣和情緒趨于穩定,能根據一般模式順利組織教學活動,但還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的時期。其基本任務是完成由學習者身份向教育者身份的轉變,達到初步適應工作環境和業務要求,能獨立地開展工作和負起責任。在知識、能力、專業精神上都能向教師的職業標準看齊,其具體任務是學會備課,學會講課,學會適應自己的職業生涯環境。
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表現:這部分個體正處于教師職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不論從個人生命周期、還是社會家庭周期來看,目標都比較單純、簡單,個人的主要任務就是適應教師這個行業。個體開始接觸職業生涯領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訓,并嘗試在教師職業生涯領域積累知識和經驗,處于能力建構階段。在這個時期,教師角色意識淡薄,更多是追求成就感,希望依據個體的長期目標,形成一系列的工作選擇,通過相關的教育培訓活動,形成個人職業發展歷程,適應現階段社會的高標準教育期待,在經歷一系列的工作調整階段和關注階段之后,教師角色將轉變成功。
二、高校教師職業發展適應期的需求特征
(一)力求上進的愿望強烈
適應期教師作為新人剛剛進入高校,希望通過個體不斷的學習,提升個人能力來適應工作的需求,獲得工作肯定。個人的上進以及教師行業的特殊工作環境,科研能力前沿要求及競爭的壓力也使他們有很強的自我發展需求,希望得到進一步的深造機會,獲得學校以及社會的肯定。適應期教師大多為優秀本科畢業生或碩士研究生,個體素質較高,剛一進入學校,固定單一的工作模式使他們在學校中的發展空間較小,所以他們希望通過外界給予的學習形式,提高個人技能和專業水平,謀求更長遠的職業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但高校人才濟濟,競爭激烈,想在高校中平穩晉升需要有很好的教學成果和突出的學術成就,為此,適應期教師非常渴望通過各種途徑的高層次進修來提高自己。
(二)具有強烈的挑戰和創造性需求
適應期教師大都具有較高的學歷, 喜歡面對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們希望能夠發揮個人能力,希望嘗試創新模式,發展新思路,愿意通過自己的不斷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能在自己所選擇的專業及相關領域做出貢獻盡早成為前沿人物,面對這樣的需求,希望可以制定人性化的制度來考核和激勵他們。所以說高校適應期教師具有強烈的挑戰和創造性需求。
(三)具有較強的認同感需求
適應期教師剛剛踏進教學崗位,從學生轉變為教師,都希望自己可以快速融入到學校之中,做好工作安排,完成工作任務,獲得肯定和好評,他們非常在意學生和領導對自己的評價,現在各高校都逐步推行教學質量評估機制,學生、同事、領導對其工作都會進行匿名評分,在剛入職的階段,認同和尊重感,會給予他們很大的信心。
(四)具有較強的物質激勵需求
適應期教師讀了很多年書,最終以大學老師作為職業,再次回到學校踏上講臺。在人生的這個階段中,他們有許多需要面臨的問題,如戀愛、學習、住房、婚姻、贍養父母和撫養子女等等,這些問題現實又很重要,雖然說教師的理想,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質量和幸福的是通過教育生涯來承載和體現的,但是高校教師還是很清貧的,而這些適應期教師剛參加工作一無所有,這些問題都會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使其在工作中分心。如果說最初的從教的熱情,是激情的促使,現在更多了一份理想的思考,這就導致適應期教師有較強的物質需求來解決生存問題。
三、高校教師職業發展適應期的管理對策與建議
適應期管理需要從個人方面和組織方面兩個角度考慮。
(一)個體自身職業生涯管理對策:積極進入狀態并快速獲取專業知識
新教師在進入教師的職業行列之后,需要盡快地熟悉工作環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建立良好形象。
新教師要學著掌握專業職業技能,學會如何工作。先弄清楚崗位職責,明確具體的工作任務,掌握專業職業技能,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這些是適應期需要做的事情。要虛心上進,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多多向同事請教,不要自以為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教師的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點,遇到困難不去請教,自以為是可能會誤人子弟,造成嚴重的后果。但與此同時,還需要有獨立的精神,主動去解決工作中所面臨的問題。在面對困難時不能逃避和萎縮不前。一個人的能力、各方面的素質以及進取心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在面對困難時,應該學會在困境中憤起。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各項素質。而學院應該為青年教師們組織一些提高專業知識的活動、并提供指導,使青年教師圍繞提高思想水平、增強工作能力、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精神境界,多做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關系密切的事情,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好效果,獲得大量的知識,夯實職業基礎。
(二)組織管理對策
這個階段針對個體的對策還應該集中于教學能力提高、給予足夠的培訓、提供科研機會、對經濟困難的個體提供關懷幫助上。
1.幫助新教師提高教學技能
應該搭設青年教師學習實踐的平臺,要求青年教師多聽優秀教師的授課,幫助青年教師通過教育實踐鍛煉,使青年教師能通過專家與同伴的幫助了解自身教學行為中的不足,從而明確自身努力的重點。
2.建立富有特色的培養機制,通過培訓手段滿足教師的發展需求
培訓機制是優化教師核心專長與技能、優化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提高學校的競爭優勢。從事教師行業,在學術上時時要求更新,要不斷充電。對要求在學歷和學術上有更高一級追求的教師給予人性化制度的鼓勵和支持,在時間上提供方便,視學習情況及要求酌情地安排工作量,盡可能提供幫助,為其創造條件,讓這些教師能夠得到充電,使之早日取得進步。
3.對女性教師予以特殊的關心和照顧
每位高校女教師都希望可以全面發展。可是處于成長階段的女教師正面臨著婚育家庭問題,需要把自我事務管理、職業生涯管理和家庭生活管理這三個方面揉合到一起,壓力很大。很多女教師剛剛生育第一個子女,需要較多時間與家人相聚相處,參與撫養孩子,學院工作的地理位置、工作時間及學院對女教師的人性化管理會左右女教師的工作選擇和工作態度。所以學院應該給予女教師在時間和工作上更科學、合理、人性化的安排,使之合理分配教學工作和家庭事務的時間,從心理上學會放松和調節,具有較開闊的視野、開朗的胸懷、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順利地渡過適應期。
4.加強收入激勵
學院給予適應期教師的工資待遇低,而適應期教師的生活開銷較大,使得收入不能滿足教師需要,會造成學院人才流失。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里,收入與分配差異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他們個人之間的收入比較以及由此帶來的個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和社會地位的差別。教師對其社會地位的認知,很大程度上與其經濟收入有關。雖然學院人事分配制度措施使各級別的教師基本上實現了收入的相對公平,但是教師的社會工資待遇低,收入遠離期望值,而且很多教師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證,需要得不到滿足,無法安心工作,在職業生涯發展的問題上彷徨不前,結果導致高校科研和教學能力的下降,因此,學院應該提高教師的收入水平,這是提高教師積極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作者簡介:郎毅娜(1981-),女,山東煙臺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系,教學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