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崗職工心態是關系到能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以及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文章對下崗職工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下崗職工心理狀況;下崗職工心態;下崗職工;健康教育;下崗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下崗職工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社會問題,對于下崗職工而言,他們的心理狀況如何,又怎樣引導其健康發展。對此,本文進行了分析研究。
一、下崗職工心理現狀調查
經調查發現,下崗職工普遍存在以下幾種心理:
1、失落心理。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舊觀念碰撞產生失落。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生、老、病、死由企業“全包”,企業成為職工賴以生存的家。現在一旦下崗失業,就會感到無依無靠,產生強烈的失落感。二是與別人比較出現心理失衡。在老同志、老朋友、老同事間比較,覺得自己的能力、工作態度、貢獻均不差,但人家“在崗”,自己下崗,心理極不平衡,增強了失落感。三是下崗前后生活反差大。下崗職工主要生活來源,依靠企業發放基本生活費或政府救濟。職工下崗前后收入反差大,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2、依賴心理。下崗職工大多存在“等、靠、盼”的依賴思想:一是等待國家安置。有的認為,社會主義餓不死人,總會有飯吃。有的認為,進了國有門,就是國家人。既為國家人,就要國家管。還有的認為,下崗是暫時的,國家不會撒手不管。二是依賴企業和親友。企業辦社會的現象仍然沒有根本改變,職工一旦離開企業,顧慮重重。有的職工下崗后不找市場找廠長,寄希望于企業的復蘇,能夠重新回原單位工作。三是對再就業高不成,低不就。有的認為,只有進國有企業才算就業,才有安全感。進集體企業、擺攤、干個體、在外打工都不算就業,小時工、彈性工時等多種形式都不算就業。據調查表明,50%多的下崗職工等待政府和企業的安置,30%多的職工暫時予以考慮自謀職業,但最終還是希望政府和企業重新安置。
3、抵觸心理。下崗職工丟掉了幾十年的“鐵飯碗”,意味著利益受到影響,而留崗人員卻在減員增效中增加了利益。這種利益矛盾,使下崗職工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一是個別宣傳媒體出現誤導,將職工下崗視為對職工能力缺乏的懲處,引起下崗職工反感。另外,由于一些歷史原因,社會上一些人往往對失業人員產生一種偏見,認為失業就是無能。有的人甚至把失業人員比喻成“社會的累贅”等等。他們認為,企業效益下滑不是自己的錯,自己在企業干了幾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有疲勞。二是下崗職工主人翁榮耀缺乏。有的職工下崗前,長時間感受到主人翁榮耀,一夜之間成為下崗者,感覺自己低人一等,產生一種羞恥感。個別的甚至呆在家中不愿見人,更不敢拋頭露面自謀出路。三是再就業難度大。職工下崗后,要求就業的愿望非常強烈。但是,由于下崗職工文化水平較低,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就業渠道窄,再就業環境不夠寬松。
4、恐懼心理。一是擔心生活沒有著落。職工下崗后,生活會受到明顯影響,帶來一種朝不保夕的危機感。二是擔心別人瞧不起,職工下崗后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怕社會歧視,擔心被人看不起,不愿去從事服務性和苦臟累的活。三是擔心難以再就業,有的下崗職工沒有技術專長,對下崗后能不能找到飯碗感到擔憂。四是擔心失去依靠。下崗職工都擔心企業撒手不管,或者企業有了新的轉機和就業機會,把他們排除在外。
5、自卑心理。下崗職工中部分人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高,專業技能偏低,再就業有一定困難,在心理上產生強烈自卑感,悲觀,消沉,喪失信心.
6、盲從心理。一些下崗職工不能正確地客觀地選擇自己所適應的就業點,而是抱著隨大流的特點,盲目地結伴外出打工或合伙做生意,一事無成;有的輕信招工、致富廣告,不辨真偽,以至上當受騙,陷入困境。
二、引導下崗職工心理健康的對策
健康教育是預防下崗職工心理障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防治下崗職工身心疾病的有效手段。針對社會上新出現的下崗職工增多,心理咨詢和健康教育服務工作需求量加大的特點,我們應開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動。
1、使健康教育工作納入法制化管理。國家要抓立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應該考慮制定一部《健康教育法》或條例,政府主管部門在企業效益狀態好時就應該加強這方面教育工作,明確企業承擔對職工健康教育的責任,從根本上提高職工再就業心理素質。
2、政府要加大對健教工作投入。在大批下崗職工心理狀態較差時,政府應集中力量組織專業人員和資金,展開專項的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對下崗職工進行宣傳教育。宣傳國內外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理解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難題,職工用健康的心理狀態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要實事求是的尋找自己的再就業之路。通過教育使下崗職工感到黨和政府沒有忘記他們,正想方設法解決這方面問題,減輕職工的心理負擔。較快的度過心理負重期,這對于社會穩定,將起到積極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3、設立健康教育心理咨詢服務專線。各級衛生部門要注重下崗職工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疏導,有條件的醫療單位免費為下崗職工開設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專線服務。各地市健康教育單位也應設立這方面的咨詢門診和“電話熱線”,通過新聞媒介播放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等專題節目,印發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從醫學的角度提高下崗職工的心理素質。
4、加大社區健康教育服務工作力度。在職工比例居住較多的社區內,街道辦事處、社區管理委員會要加大對下崗職工的服務,有組織的開展群眾性的談心會、聯誼會,使社區群眾心心相通,鄰里相助,與下崗職工同心同德,共度難關。社區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的同時,要加大對下崗職工心理咨詢和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簡介:于福成(1969-),男,吉林通榆人,漢族,中級,現任職于吉林省通榆縣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研究方向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