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命題,文章在分析當前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影響實效性的主要問題,從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措施,這對進一步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借鑒意義。
關鍵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面對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大戰略目標。但是,關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如何進一步有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的研究成果還相對薄弱,仍然需要加強和提高。
一、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影響實效性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大學生是主要的受教育群體,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顯得尤其重要,這也就決定了教育的實效性也很重要,但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影響實效性的主要問題。
(一)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理論與現實脫節的問題
黨的十七大以來,針對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性、途徑、機制和措施等有不少研究成果,對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卻重視不夠,出現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的情況,與理論宣傳和研究不一致的情況。這種不重視以及理論研究成果與現實推進脫節的情況,使推進工作無法真正落實,影響了高校有效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導致理論與實踐脫軌,而實際推進工作又得不到理論的指導與支持,使理論研究失去實際價值和意義,實際推進工作也難以取得實效。
(二)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難以發揮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今,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在高校已經實施幾年了,但在實際卻沒有落實到位。有的高校并不怎么重視,他們有的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是公共課,不是專業課,對教師的專業水平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定的學歷就可以,使一些不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水平和能力的人承擔了這門課程的教學,導致教學效果差,沒有說服力,學生不愿聽,甚至反感,更談不上進學生頭腦;有的雖然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水平,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效果差,沒有吸引力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的發揮,影響了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性。
(三)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在現當代的高校中,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掌握、運用程度偏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認同度不高,一旦學生認為這個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大,學生就難以認同和接受這種理論,更不會去信仰它,這將導致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而理想信仰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在現實生活中,信仰是人活動的精神支柱和行為準則,它決定著人們前進的方向,給人們以前進的動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措施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聯系實際是關鍵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基本要求,自覺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善于將理論與現實實際相聯系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將馬克思理論應用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他們自身道德發展的需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一步發揮主渠道作用是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枯燥的教育方式,使其真正發揮在馬克思主義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在教學語言上,要采取大眾化的語言,教師善于學習和運用與學生緊密聯系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走進真理的軌道,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其次,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原先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增加討論式、價值辨析式、實踐活動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課堂中來,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最后,在教學手段上,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科直觀形象展示一些當前的社會事件。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理解,使他們從中獲得感悟,這樣教師才能更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教學。
(三)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堅持學生的主體性是根本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學科理性思維方式的影響,過分強調學科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作為個體的獨特性和情感需求,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忽視學生作為客體的主體性,導致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全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彰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價值。馬克思一再說“人始終主體”,重視人的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征,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上,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充分重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積極發揮主體性作用,就是要以學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彰顯主體性價值,使受教育者更加了解馬克思主義,更加信服馬克思主義,進而更有效地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余美玲,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