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渴望融入城市,其融入進程受多種因素影響。本文通過研究認為: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收入支出不對等、政府和社會管理方式、城市的接納程度、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素質等要素是影響其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影響因素;戶籍制度
一、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鄉居民身份差異,制約著新生代農民工享受城市公共服務程度
由于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現行的戶籍制度使新生代農民工依然被排除在城市政策體系之外,成為游離于城市與農村的“夾心層”。新生代農民工雖然有成為城里人的強烈愿望,但是受戶籍制度制約,以隨遷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難以滿足,這是影響其在城市長期穩定就業和生活的現實性、緊迫性問題。
二、工資收入水平較低、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缺少保障,阻礙著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長期穩定就業、生活
新生代農民工整體收入水平偏低,工作環境較差,缺少工資保障機制。工作環境、待遇和強度得不到有效的監管和保護,即使是在這種工作條件下,其收入僅僅是1000——3000左右。據公安部的調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農民工愿意承受的購房單價在3000元/平方米以內,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間的單價,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然而,據調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的縣市及以下城鎮,如果按照當前的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們的工資增速能夠趕上房價的漲速(目前來看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價購房,新生代農民工中最終能夠實現在務工地城市購房定居夢想的比例也不會超過10%。
三、政府和社會對于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后工作生活缺少公平規范、透明有序的人性化管理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流動性大的特點,同時廣泛分布在多個行業和多個領域,其中許多是城市的管理空白地帶。務工行業集中制造業、建筑業和住宿餐飲業。這些行業分布比較分散,而且新生代農民工很多在個體私營企業打工。除了工作單位之外,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不清楚自己出現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歸哪個部門管理,不清楚自己的組織歸屬。新生代農民工務工渠道選擇和近進城后的工作生活,都缺少透明、規范有序的管理。比如廣受爭議的街頭商販,成為城市管理者頭疼的人群,甚至引發激烈沖突和惡性事件。對于這類商販,大部分市民是可以接受他們存在的。他們的存在解決了市民生活的諸多不便,同時也給其融入城市帶來生存的依據和希望。只有社會最底層的人都有生活的依據和希望,社會才會和諧發展。這就需要對新生代農民工實施人性化管理,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和社會保障體系。此外,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對就業信息獲取渠道了解不夠,對政府和相關部門服務和管理的項目、手段等缺乏認知。
四、城市的接納和包容度,新生代農民工情感、精神的滿足程度,影響著他們的城市融入進城
城市的接納和包容度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非常重要,他們希望得到身份認同。長期以來農民工一直被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務體系之外,在城市他們的社會支持體系極其脆弱,他們的權益受侵害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一些小企業和不規范的公司。新生代農民工和城市勞動者相比具有強烈的不公平感,他們認為社會嚴重不公。首要原因是社會本身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其次是身份的特殊性,導致了他們與所在城市社區之間互動上的障礙,致使他們更加認識到了社會的不公平。新生代農民工渴望“市民”的身份,渴望城市認同和社會融合。維護打工者的群體利益和尊嚴,追求體面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方式。目前媒體有大量關于農民工不合適、片面的報導,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自尊造成傷害。例如媒體描述新進城務工從外表看就像是游客和返校的大學生,拉著時髦的拉桿皮箱,佩戴MP3逛商場,留著時髦的發型,穿名牌服飾,嬌氣,追求體面生活,過的瀟灑等等。這就需要加強輿論引導和宣傳,倡導城市社區的接納,抵制社會性歧視現象,還原新生代農民工的正面形象。
五、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綜合素質、教育程度和職業技能水平滯后于城市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制約其在城市就業的時間和空間范圍
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及其心里影響,主要涉及自身身體素質、學識技能水平、對生活的態度和以后生活方式的追求和預期等制約著他們融入城市的步伐。新生代農民工的學歷水平比較低,據相關數據顯示,大約50%的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大專及其以上學歷不到10%,他們的技能水平也不高,有很少部分人具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從業資質。他們的自身素質決定了他們可以一時的無憂就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卻難以長期融入城市,真正成為市民。
參考文獻:
[1]李濤.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5).
[2]李偉東.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適應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9(4).
[3]周瑩,周海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9(5).
?。ㄗ髡吆喗椋呵窠ň蔽錆h人,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推廣